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近20年有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文献,建立信息采集表,使用统计软件,对中医证型、证素及症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聚类分析。结果通过对提取的症状尝试3~6类进行分析,结果 4类较为满意:1)自汗、乏力、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便溏、食欲低下、咳喘、舌淡、苔白、指纹淡红;2)口气臭秽、大便偏干、口干欲饮、厌食、苔黄、指纹深红;3)急躁易怒、五心烦热、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咽干、唇淡色白、大便先干后稀、脉弦;4)五迟五软、肌肉松弛、面色少华、鸡胸龟背、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指纹淡紫。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证型为肺脾两虚型、积热内蕴型、脾虚肝旺型、肾虚骨弱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CYP2C9新变异体A149V的药物代谢活性。方法 随机采集2018年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血样并采用磁珠法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CYP2C9基因启动子区及9个外显子区用于基因分型。体外构建双表达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OR-CYP2C9,转染DH10Bac大肠杆菌获得杆粒,使用昆虫系统表达CYP2C9及CYPOR,并进行Western blot法验证。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CYP2C9微粒体,使用3种探针药物进行体外酶活性研究。结果 513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CYP2C9突变446C>T,可导致CYP2C9第149位氨基酸由丙氨酸被缬氨酸替换(A149V)。利用昆虫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新变异体A149V及典型CYP2C9变异体的微粒体,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149V的氨基酸替换并不会影响CYP2C9酶的表达水平。体外药物代谢活性数据显示,新变异体A149V对3种探针药物甲苯磺丁脲、双氯芬酸和氯沙坦的清除率分别是野生型的17.90%、24.73%和5.54%。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CYP2C9新变异体A149V为慢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3.
患者35岁,因阴道紫蓝色结节,于1983年3月21日入院。同年1月17日在某院作人工流产术,术后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56天后,来本院妇检发现阴道紫蓝色结节。孕5产2,人流3胎。前次人流为1978年6月,8年前未次生产。过去无特殊病史。常规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4.
患儿 ,男 ,1112 岁 ,2 0 0 1年 6月 15日入院。 2 0 0 1年6月 9日 ,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在当地医院经抗感染、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6天后 ,体温降至正常 ,呕吐停止 ,腹泻进行性加重 ,渐至有黄绿色水样便持续性自肛门溢出 ,遂到本院就诊。体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小便常规、血气分析无异常发现 ,大便常规示白细胞 ( ) ,连续 3次大便培养阴性。诊断为小儿腹泻 (感染性 )。治疗方法 :生理盐水 2 0 0 m L回流灌肠 ,清洗肠道 ,继之灌入庆大霉素 8万 U 生理盐水 2 0 m L,保留约半小时 ,每日 2次。患儿腹泻明显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专家拟定穴位组与古书所载穴位组贴药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效果,为中药敷贴疗法合理选穴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儿童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专家拟定穴位组(简称观察组)和古书所载穴位组(简称对照组)各40例,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后主症、次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随访6个月期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发作时喘息程度、平时感冒次数、鼻塞流涕程度,以及出汗、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色少华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5%(P<0.05);观察组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次要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家拟定穴位组防治儿童哮喘疗效优于古书所载穴位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专家拟定穴位组与古书所载穴位组贴药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效果,为中药敷贴疗法合理选穴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儿童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专家拟定穴位组(简称观察组)和古书所载穴位组(简称对照组)各40例,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后主症、次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随访6个月期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发作时喘息程度、平时感冒次数、鼻塞流涕程度,以及出汗、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色少华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5%(P0.05);观察组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次要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家拟定穴位组防治儿童哮喘疗效优于古书所载穴位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射线辐照处理对乌拉尔甘草中三萜类及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提高栽培甘草的突变率,为甘草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辐射剂量的X射线对甘草种子进行辐照处理,栽培1年后采收。采用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2种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异甘草酸)及4种黄酮类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的含量,计算各成分产量,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射线辐照样品中三萜类和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及产量均高于空白组。各有效成分产量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当辐射剂量为5 Gy时,各化合物的产量与空白组相比显著提高;当辐射剂量增加至10 Gy时,各化合物产量有所下降;当辐射剂量增加至20 Gy时,化合物产量再次明显提高,并在辐射剂量为50 Gy时达到最大值。结论:X射线辐照处理能增加甘草生物量及其有效物质的含量和产量,其机制可能是X射线引起甘草基因突变,从而引起代谢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敷贴治疗儿童哮喘的用药规律。方法:搜集近10年国内用中药敷贴防治儿童哮喘的临床报道35篇,统计使用方剂总数,方剂中各类药物使用频率及组合数,用药总数、用药分类、各药的使用频率,主要治法的用药情况及成方使用情况。结果:化痰药使用率达100%;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白芥子,使用频率为35次。结论:儿童哮喘敷贴疗法用药宜以化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温里通经、开窍等药物为基本选择范围。从用药频率看,则宜首选化痰药,依次选用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温里通经之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浅静脉留置针在完全胃肠外营养中的效果。方法:将104名需胃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PICC(44人),另一组给予浅静脉留置针(60人),比较两组的留管时间、液体流速及并发症发生比例。结果:PICC组并发症明显少于浅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组所产生的并发症较少,患者舒适,且护理方便,较浅静脉留置针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X射线辐照处理对光果甘草中三萜类及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辐照剂量分别为5、10、30、50 Gy的X射线辐照处理光果甘草种子,空白对照组为未经X射线辐照处理的光果甘草种子。栽培1年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甘草样品中甘草酸、异甘草酸、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含量,并计算其产量,运用SA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各组光果甘草样品的干重、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干重以及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和产量在辐射剂量为5 Gy时达到最大值,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和产量在辐照剂量为50 Gy时达到最大值。结论:光果甘草经X射线辐照处理后,其黄酮类及三萜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产量均明显增加,辐照处理极有可能导致了三萜及黄酮代谢途径功能基因的变异,本研究可为光果甘草的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