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69篇
中国医学   243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atrine on antigen present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Cs), and to explore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matrine on anti-tumor effect. Method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 1, 2, 4, 8 and 16 μ g/mL) of matrine were co-cultured with DCs, the harvested DCs were co-cultured with antigens of Lewis lung cancer (LLC) cells, and then DCs and T cells were co-cultured to produce DCs-activated killer (DAK) cells, which have significant tumor-killing activity. The expression of cytokines, mRNA and protein of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in DC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And the killing effect of DAK were measured by MTT assay. Results: Matri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mRNA expression of TLR7, TLR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 (TRAF-6) and Iκ B kinase (IKK), as well as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TLR7 and TLR8, and up-regulated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2 (IL-12),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 meanwhile, it also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s of MHC-Ⅱ , CD54, CD80 and CD86 in DCs. DCs-activated effector T cells had significant tumor-killing activit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matrine was more than 4 μ g/mL, all indic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or P<0.05). Conclusion: Matrine plays an anti-tumor role by regulating TLR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promoting the secre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nhancing immune function.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苦参碱载药丸芯,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苦参碱载药丸芯进行包衣,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的考察。结果:苦参碱载药丸芯的优化处方工艺为:苦参碱10g,微晶纤维素40g,羧甲基纤维素钠0.5g,纯化水46mL。其包衣微丸外层衣尤特奇L30D-55增重20%,内层衣尤特奇EPO增重30%。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苦参碱包衣微丸在模拟的胃液中基本不释放,在pH 5.0磷酸缓冲液中较快释放,在pH 6.8磷酸缓冲液中则释放缓慢。结论:苦参碱载药丸芯处方工艺简单稳定。苦参碱包衣微丸结肠靶向性较好,同时模拟实验提示在结肠pH发生明显下降时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仍具有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血清中趋化因子CCL5和脊髓中趋化因子CCL5相应的受体(CCR5)及CCR5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苦参素对EAE大鼠的防治机制。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制成抗原乳剂,诱导EAE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素低剂量组(150mg·kg-1)、苦参素高剂量组(250mg·kg-1),苦参素高、低剂量组均连续腹腔给药16d,同期正常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神经功能学评分,进行HE及C-2R-BG病理染色,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CCL5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CCR5的阳性表达、RT-PCR法检测脊髓中CCR5mRNA的表达。结果:苦参素高、低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神经功能学评分,炎症浸润和髓鞘脱失评分,血清中CCL5的水平,脊髓中CCR5、CCR5mRNA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高低剂量组有组间差异(P<0.05)。结论:苦参素对EAE大鼠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CCL5、CCR5及CCR5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苦参碱类生物碱(包括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定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等)具有镇痛作用,镇痛特征是以中枢性为主、无成瘾性和耐药性,综述其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中枢性镇痛作用机制可能是:激活大麻素受体-2和上调电压门控钙离子N-型通道表达,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合成和释放,下调GAT-1表达,使突触间隙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以及上调γ-氨基丁酸-A受体表达,从而增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功能。γ-氨基丁酸能神经功能的增强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度表达并下调NMDA受体和蛋白激酶Cγ表达,降低NMDA受体对谷氨酸的兴奋性,从而下调电压门控钙离子L-型通道的表达,抑制钙离子内流,阻滞CaMKⅡ/CRE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苦参碱抑制Akt信号通路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噻唑蓝比色法(MTT)测定苦参碱对SW480细胞株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检测苦参碱对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对SW480细胞中总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苦参碱(0.25,0.5,1.0,1.5,2.0 g·L~(-1))能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SW480细胞增殖。作用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2,1.08,0.67 g·L~(-1),Hochest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苦参碱能显著诱导细胞凋亡(P0.01),随着药物质量浓度的提高,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W480细胞加入苦参碱后,胞内总Akt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但p-Akt的生成被显著抑制,凋亡抑制性蛋白Bcl-2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高(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诱导SW480细胞凋亡,该药理作用可能与苦参碱对Akt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加工与传统方式加工苦参饮片的抗炎与解热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观察2种苦参饮片水提物的抗炎消肿作用;采用酵母致热大鼠模型,比较2种苦参饮片水提物的解热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2种苦参饮片水提物均可降低小鼠耳肿胀度,但以一体化加工苦参饮片的抗炎消肿作用更为显著,各剂量组抑制率均40%。一体化加工苦参饮片3个剂量均能降低发热大鼠体温,且作用时间可持续4 h,解热作用优于传统加工的苦参饮片。一体化加工苦参饮片中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及氧化苦参碱等5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传统方式加工的苦参饮片,其总量约为传统苦参饮片的1.3倍。结论:一体化加工与传统加工方式生产的苦参饮片在抗炎及解热等主要功效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而且一体化加工方式从源头规范了苦参的饮片生产,在确保饮片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生产周期,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中药饮片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苦参-甘草药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甘草酸的转移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在线鉴定。结果:苦参-甘草药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前浸泡1 h;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转移率93.92%,甘草酸转移率99.23%。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共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中28个来自于苦参,21个来自于甘草。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苦参-甘草药对配伍提取具有相互促进溶出的作用,为阐明其他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苦参碱(Mat)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ACC-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CC-M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Mat溶液对体外培养的ACC-M细胞进行处理。通过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来测定不同质量浓度Mat溶液对ACC-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经Mat处理后,ACC-M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结论Mat对ACC-M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其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修炜  王记南  张健 《中草药》2021,52(2):447-453
目的探究苦参碱对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2 Gy放疗组、4 Gy放疗组、苦参碱组、苦参碱联合2 Gy组、苦参碱联合4 Gy组、甘氨双唑钠联合2 Gy组、甘氨双唑钠联合4 Gy组,通过克隆形成、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评价苦参碱对A549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5 Gy放疗组、苦参碱组、苦参碱联合5 Gy组、甘氨双唑钠联合5 Gy组,记录小鼠瘤体积;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549细胞和小鼠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p21激活蛋白激酶6(p21-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K6)、c-my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单独放疗组相比,苦参碱联合放疗组A549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增殖显著降低(P<0.001),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01),裸鼠肿瘤体积显著降低(P<0.001),细胞和裸鼠肿瘤组织中PAK6、c-myc、磷酸化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0.01、0.001),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01)。结论苦参碱通过干扰PAK6表达,抑制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提高肺癌的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建  朱晓燃  杨振寰  索菲娅  姚树坤 《中草药》2021,52(7):2039-2052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与疾病数据库,运用网络药理学工具筛选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分析作用靶点的分子机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采用体内外实验验证清肝化瘀颗粒核心有效成分苦参碱对肝癌细胞学行为的作用,并检测苦参碱对核心靶点及主要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结果共筛选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潜在作用靶点86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20种,细胞组成15种,分子功能20种,以及信号通路20条。利用构建的"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发现清肝化瘀颗粒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苦参碱对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及G1/S期特异细胞周期蛋白D1(G1/S-specific cyclin D1,CCND1)等核心靶点参与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等与肝癌有关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体外实验发现,清肝化瘀颗粒有效成分苦参碱以剂量相关的方式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并能调节肝癌细胞氧化应激胁迫标志物,同时可对TP53、VEGFA及CCND1等核心靶点的表达量进行调节。肝癌荷瘤裸鼠实验发现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 G2荷瘤裸鼠具有抑瘤作用,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同时能调节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分裂2种线粒体稳态调节过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主要机制包括以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苦参碱为代表的多成分,以TP53、VEGFA及CCND1为代表的多靶点,以细胞凋亡、线粒体稳态及氧化应激为代表的多通路调节的系统性、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