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应用盐酸纳洛酮已受到广泛重视.纳洛酮是通过抢先和阿片受体结合,阻断内源性阿片肽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结合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的.为探讨纳洛酮的临床疗效,我们取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了纳洛酮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对CNS相关疾病(帕金森病、脑卒中、Alzheimer's病、多发性硬化、抑郁症等)的发病和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与CNS疾病的相关性,以提高临床医师的对疾病新的认识,为CNS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1个肯尼迪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雄激素、肌酶水平、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及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学特点。结果该家系患者均青年起病,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无力、不自主抖动及肌肉萎缩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点,其中除先证者未婚外家族中其他患者均正常生育,先证者的弟弟肌酸肌酶水平增高,先证者及其弟弟经肌电图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经基因检测先证者及其弟弟的雄激素受体的CAG基因重复次数均为50次。结论肯尼迪病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伴有感觉障碍,基因学检测是肯尼迪病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M1组(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1次/d)、依达拉奉组(剂量3 mg/kg,腹腔注射,2次/d)、GM1联合依达拉奉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缺血2 h后再灌注3、7、14 d,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大鼠模型缺血半暗带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结果
  在缺血半暗带,再灌注3、7、14 d各时间点,GM1联合依达拉奉组PDK1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高于 GM1组、依达拉奉组( P<0.05)、模型组( P <0.01),GSK3β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低于 GM1组、依达拉奉组( P<0.01)、模型组( P <0.01)。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能增强缺血半暗带PDK1蛋白表达,抑制GSK3β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阶段护理脑卒中尿失禁恢复效果,探讨分阶段护理对脑卒中尿失禁的康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住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按病情给予相应常规治疗及神经科专科整体护理。后38例为观察组,采取根据病程分阶段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恢复后期的阶段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致尿失禁的临床症状,促进尿失禁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王庆祝 《淮海医药》2007,25(5):418-420
目的 总结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以避免误诊.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回顾性分析25例不典型结脑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与其它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痛难以鉴别,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得以确诊.结论 在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情况下,脑脊液反复检查可呈典型改变,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分析早期使用奥美拉唑对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方法对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按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较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A组使用奥关拉唑,B组不使用奥美拉唑。如B组出现消化道出血后加用奥美拉唑。结果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与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结论早期使用奥美拉唑可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四明  黄涛  盛守权 《安徽医药》2011,15(7):869-87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2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3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并对发病后症状与体征发展变化进行评定,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与完...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并与对照组(静脉滴注尿激酶)15例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改变不明显(P>0.05),且无1例发生出血。提示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而安全。  相似文献   
10.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Epley复位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义成  周伯标 《安徽医药》2007,11(9):818-819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总结12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BPPV临床特点是有潜伏期,短暂性,旋转性、转换性和疲劳性。D ix-Hallp ike测验是确诊的主要方法,Epe-ly耳石复位治疗有效。结论BPPV诊断容易、手法治疗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