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72~81岁,平均(75.87±2.86)岁。其中单节段椎间隙感染共13例,L_(2~3)2例,L_(3~4)4例,L_(4~5)5例,L_5S_12例;双节段椎间隙感染共2例,L_(4~5)和L_5S_11例,L_(3~4)和L_(4~5)1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麻下经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给予敏感药物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VAS术前(7.867±0.743)分,术后1周(3.877±0.792)分,末次随访(1.333±0.723)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84.296±8.292)%,术后1周(56.592±9.196)%,末次随访(17.330±4.839)%,术前ODI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5.400±4.205)分,术后1周(17.000±3.742)分,末次随访(24.400±1.765)分,术前JOA评分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10例(66.7%),良5例(33.3%)。结论椎间孔镜下置管冲洗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无法耐受其他治疗的高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本院1997~2006年收治的256例急性颈胸髓损伤患者进行了时效性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56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91例,年龄7~84岁,平均38.7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K1)、1-磷酸鞘氨醇(S1P)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73例骨肉瘤病人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同期骨软骨瘤手术切除标本31例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与软骨瘤组织中SPK1、S1P蛋白表达水平,分析SPK1、S1P表达水平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SPK1、S1P表达与骨肉瘤病人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织SPK1阳性表达率为68.49%,高于软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6.13%(P<0.01);骨肉瘤组织S1P阳性表达率为58.90%,高于软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2.58%(P<0.01);SPK1、S1P在Eneeking分期为Ⅱ~Ⅲ期和肺转移的病人中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P<0.01);SPK1、S1P在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K1阳性表达组3年生存率低于SPK1阴性表达组(P<0.05);S1P阳性表达组3年生存率低于S1P阴性表达组(P<0.05)。结...  相似文献   
4.
背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其病理的特殊性,对治疗要求更高,传统的髓核摘除及刚性固定融合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结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可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提高临床满意率。 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 方法:纳入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其中弹性固定组18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2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相关指标。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12-20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JOA评分、腰痛ODI均优于治疗前(P < 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JOA评分、腰痛ODI评分优于髓核摘除组(P < 0.05)。末次随访中,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大于治疗前,而手术节段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减小(P < 0.05)。提示与传统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腰椎功能恢复更为满意,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34例]。比较两组颈椎矢状面参数[C2~7 Cobb角、T1倾斜角(T1S)、C2~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胸廓入口角(TIA)]及临床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1)颈椎矢状面参数:各项颈椎矢状面参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C2~7 Cobb角、C2~7 S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2) 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  相似文献   
6.
256例急性颈胸髓损伤院前急救及院内处理时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本院1997~2006年收治的256例急性颈胸髓损伤患者进行了时效性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256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91例,年龄7~84岁,平均38.7岁。其中颈髓损伤139例,胸髓损伤117例。完全性损伤141例,不完全性损伤115例。按Denis脊柱损伤分类,椎体压缩骨折44例,爆裂骨折64例,骨折脱位24例,后柱断裂15例,旋转损伤9例,压缩骨折并后柱断裂36例,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 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9.
锶盐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妇女骨质疏松的一个普遍原因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代谢加快,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失平衡。大部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是基于抗骨吸收作用的机制,减少过度的骨代谢,维  相似文献   
10.
李家江  王守鹏  张兆川  赵腾 《安徽医药》2022,26(8):1611-1614
目的探讨微小RNA-146a(miR-146a)是否通过靶向调控Krüppel样转录因子7(KLF7)的表达而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病人T细胞炎症反应及自噬。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T细胞与健康人T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量;分别将anti-miR-NC、anti-miR-146a、pcDNA3.1、pcDNA3.1-KLF7转染至强直性脊柱炎病人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的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46a与KLF7的靶向结合关系;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KLF7、自噬相关基因5(ATG5)、Beclin-1的表达量。结果与健康人T细胞比较,强直性脊柱炎病人T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量升高[(1.00±0.08)比(2.74±0.13),t=53.54,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146a组IL-6[(823.17±14.10)ng/L比(372.31±11.03)ng/L]、IL-17[(901.00±16.29)ng/L比(428.39±12.34)ng/L、IL-23[(886.38±15.11)ng/L 比(401.61±11.75)ng/L]的水平降低(t=43.62,40.06,43.87,P<0.05),ATG5[(0.33±0.03)比(0.79±0.07)]、Beclin-1[(0.42±0.04)比(0.91±0.08)]蛋白水平升高(t=10.46,9.49,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46a可靶向结合KLF7;转染pcDNA3.1-KLF7可明显降低IL-6[(823.17±14.10)ng/L比(477.37±12.01)ng/L]、IL-17[(901.00±16.29)ng/L比(558.67±13.16)ng/L]、IL-23[(886.38±15.11)ng/L比(531.69±12.75)ng/L]的水平(t=32.34,28.31,31.07,P<0.05),提高ATG5[(0.32±0.03)比(0.60±0.06)]、Beclin-1[(0.44±0.04)比(0.78±0.07)]的表达水平(t=7.23,7.30,P=0.002)。结论抑制miR-146a表达可通过靶向KLF7而抑制强直性脊柱炎病人T细胞炎症反应及促进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