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Ⅰ型与Ⅱb型浮膝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浮漆损伤患者,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8~56岁,平均(38.5±2.5)岁。其中道路交通伤20例,高处坠落伤12例,压砸伤18例。合并腹部脏器伤7例,胸部损伤10例;颅脑损伤5例及其它部位骨折1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5例。其中左侧38例、右侧12例。FraserⅠ型组30例、Ⅱb型组20例,采用Karlstrom和Oleru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50例平均随访(20.5±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8个月。Ⅰ型组与Ⅱb型组的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6.6%和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Ⅱb型组股骨侧采用接骨板,胫骨侧采用交锁髓内钉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Ⅰ型疗效优于Ⅱb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髋臼横形骨折治疗较为困难,常采用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学者尝试采用锁定重建接骨板,但对其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比较4种不同锁定重建接骨板后方入路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采用成人防腐标本10具,制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20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A组:重建接骨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B组:重建接骨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及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各1枚螺钉。C组:锁定重建接骨板两端各3枚单皮质螺钉。D组:锁定重建接骨板两端各3枚单皮质螺钉及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各1枚单皮质螺钉。行轴向的加载实验,记录内固定失效时最大负载和轴向刚度。 结果:A、B、C、D组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分别为(180.60±11.781)N、(240.80±7.981)N、(243.80±11.755)N和(438.00±23.227)N;轴向刚度分别为(95.21±6.32)N/mm、(123.47±23.95)N/mm、(126.39±18.52)N/mm和(227.35±13.74)N/mm。除B、C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的最大负载和轴向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髋臼横形骨折采用接骨板后方入路内固定时,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重建接骨板,而且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给予螺钉固定能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髋臼横行骨折经前侧入路给予髋臼前柱3种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方法将制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的18个新鲜标本,随机、平均分为3组。LS组:单纯拉力螺钉固定组;RP组:重建接骨板固定组;LP组: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组。本实验在美国BOSE-3500型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依据3枚克氏针所代表的三维坐标平面,将半骨盆标本调整至人体倒置单足站立位置固定于包埋盒中,实验进行连续性轴向加载直至三组内固定均达到失效。观察3组标本在同一载荷下的纵向移位、纵向位移均2.00mm时的载荷及此时的内固定轴向刚度。结果 LS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大于RP组、LP组,轴向刚度小于RP组、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与LP组的纵向位移及轴向刚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前侧入路给予前柱内固定治疗髋臼横行骨折时,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组与重建接骨板固定组稳定性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单纯拉力螺钉固定组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不明原因发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创伤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4例不明原因发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集束化护理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制定集束化护理程序并实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治疗效果等级、细菌学评价等级、转归情况、满意度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感染前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护理组的细菌学评价效果等级优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均住院费用、感染后的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天数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创伤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经济负担,护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我科近7年来收治胫腓骨骨折150例,发生晚期并发症37例,占24.7%。本文就晚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6例。年龄8~76岁,平均36.1岁。共形成6种晚期并发症,合计47处。有二种并发症者2例,三种并发症者4例。  相似文献   
6.
胫腓骨骨折晚期并发症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对25例髋臼骨折患者行CTA检查,以显示血管与骨的解剖结构.结果 CTA准确地显示了血管与骨折块位置关系,以及有无血管损伤、卡压.术中能否涉及这些危险因素.结论 CTA作为髋臼骨折特殊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易行,对手术提供了详实的解剖学基础,有效避免术中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 方法 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I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 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 结果 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 结论 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的报道较少,如何控制该损伤而早期进行骨折内固定治疗目前尚无公识的方法。 目的:进一步验证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材料覆盖负压封闭引流在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3例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髋臼骨折内固定前实验组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负压封闭引流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对照组采用清创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比较两组患者伤后髋臼骨折实施手术的时间,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髋臼骨折实施手术的时间分别为伤后(20.62±6.01) d和(28.00±8.07) 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负压封闭引流可加速Morel-Lavallée损伤的病灶愈合,为髋臼骨折早期手术提供必要条件,从而有助于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髋臼骨折的治疗是近年创伤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临床上因忽视康复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的现象屡见不鲜,规范的康复治疗是髋臼骨折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髋臼后壁粉碎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男36例,女4例:年龄23-61岁,平均35.3岁;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行重建钢板内固定后,康复组早期进行规范康复治疗,对照组自行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均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6,12个月康复组患者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均大于对照组(13.10±2.05,11.20±2.80:14.50±1.32,13.00±2.10;15.80±1.36,14.25±1.74,P<0.05).提示早期进行规范康复治疗有助于髋臼后壁粉碎骨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