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比较髋臼横行骨折经前侧入路给予髋臼前柱3种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方法将制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的18个新鲜标本,随机、平均分为3组。LS组:单纯拉力螺钉固定组;RP组:重建接骨板固定组;LP组: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组。本实验在美国BOSE-3500型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依据3枚克氏针所代表的三维坐标平面,将半骨盆标本调整至人体倒置单足站立位置固定于包埋盒中,实验进行连续性轴向加载直至三组内固定均达到失效。观察3组标本在同一载荷下的纵向移位、纵向位移均2.00mm时的载荷及此时的内固定轴向刚度。结果 LS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大于RP组、LP组,轴向刚度小于RP组、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与LP组的纵向位移及轴向刚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前侧入路给予前柱内固定治疗髋臼横行骨折时,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组与重建接骨板固定组稳定性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单纯拉力螺钉固定组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稳定性,以确定髋臼横行骨折前柱内固定的理想位置。方法采用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行骨折模型16具,随机分成四组,A组采用前柱重建接骨板,B组采用前柱锁定接骨板,C组采用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D组采用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通过对四种骨折内固定模型进行连续分级垂直加载,测量各组骨折的水平位移、纵向位移和800N下的剪切刚度,比较各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结果水平位移、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呈线性变化,在600~1 200 N时,经两两比较,水平位移、纵向位移在A与C、D组,B与C、D组,C与D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A与B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C、D组低于A、B组,D组低于C组。在载荷800 N中,A与B组剪切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剪切刚度组间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优于前柱接骨板内固定,并且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稳定性高于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而前柱锁定接骨板与前柱重建接骨板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髋臼横断骨折四种内固定方式的臼顶接触性变化。方法 采用成人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断骨折模型16个,随机分成四组,予以A组:前柱重建接骨板,B组:前柱锁定接骨板,C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D组: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通过垂直加载至生理体质量600 N,维持1 min,用双页型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I组和A、B、C、D四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变化。结果 生理体质量600N下,A、B、C、D组内固定后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与I组比较,负重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A、B、C、D组之间比较,接触特性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接触特性依次增强。结论 在生理体重600N下,对髋臼横断骨折予以四种不同内固定,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且骨盆缘下接骨板优于前柱接骨板,能增加臼顶负重面积,降低臼顶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同时锁定接骨板的接触特性强于重建接骨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