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汤梦蝶  刘杰  余跃 《安徽医药》2020,41(12):1379-138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住院的112例PGIL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点(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分期、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等)。依据患者3年随访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发病年龄(58.2±16)岁,中老年患者97例(86.6%)。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68例(60.7%)、消化道出血17例(15.2%)、发热消瘦10例(8.9%)及腹部包块5例(4.5%)。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内镜下表现为溃疡型32例(58.2%),原发性肠淋巴瘤内镜下表现为浸润型13例(40.6%)、溃疡型10例(31.3%)、隆起型9例(28.1%)。112例PGIL患者3年生存率为58.1%;COX分析显示,单一治疗方式为PGI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71,95% CI:1.790~6.731,P=0.021)。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见临床症状为腹痛、消化道出血。PGL内镜下以溃疡型多见,单一治疗方式是影响PGI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隆起性病变91例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胃镜图像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并对部分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病例进行超声微探头复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5例,黏膜下肿瘤86例,包括良性间质瘤50例,恶性间质瘤3例,浸润性癌5例,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胃淋巴瘤1例,胃黏膜皱襞肥大2例,Brunner腺增生1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2例,孤立性静脉瘤7例,静脉曲张4例,囊肿1例。28例黏膜肌层良性间质瘤和2例黏膜下层脂肪瘤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11例黏膜肌层间质瘤术后6个月超声微探头复查有3例在原切除部位见到残留的瘤体,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中4例复发并经病理学证实。结论超声微探头能显示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层次和性质,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胃镜医师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余跃  张勇  吴素芬  余秀文 《胃肠病学》2002,7(5):283-285
背景:溃疡病患者常出现各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障碍。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干扰素(IFN)-γ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一周三联疗法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者的球部钳取轴膜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并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前,DU患者球部劾膜的IL-10、IL-12和IFN-γ含量(17.983pg/ml±8.676pg/ml、44098 pg/ml±12.842 pg/ml±和82.373pg/ml±17.264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99 pg/ml±4.147 pg/ml、17.550 pg/ml±5.980 pg/ml和26.298pg/ml±10.385 pg/ml,p<0.01),且IL-10与IL-12的含量呈正相关(r=0.87,P<0.01),IL-10与IFN-γ的含量也呈正相关(r=0.92,P<0.01)。治疗后,DU患者球部轴膜的IL-10IFN-γ含量均有所下降(17.289 pg/ml±3.939 pg/ml和27.030 pg/ml±3.753 pg/ml,P<0.01),但IL-10的含量仍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6.098 pg/ml±15.152 pg/ml,P<0.01)。结论:细胞因子IL-10、IL-12和IFN-γ可能在DU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后,促炎症细胞因子IL-12和IFN-γ分泌得到有效抑制,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持续维待在较高水平,为黏  相似文献   
4.
观察0.587和0.712kbCPSIcDNA片段分别与pSV_2载体的重组质粒pSV_2-CPS_(505)和pSV_2-CPS_(507)在人肝癌和非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证实,两种重组的表达质粒转染的7402人肝癌细胞和NIH/3T3细胞均能有效地表达CPSI,CPSI基因的非翻译区顺序与其高度组织特异性无关。这些体系的建立为体外生产CPSI抗原和天然CPSI蛋白提供了细胞模型和实验依据,对深入了解CPSI的表达过程及其癌变和分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胃液体排空及消化不良症状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用实时B超法测定35例NUD患者(HP阳性患者24例,HP阴性患者11例)的胃液体排空,并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积分(如上腹痛、腹胀、早饱等),以8例健康人(HS)作为对照组,记录他们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T1/2)。通过胃镜活检胃窦粘膜标本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Giemsa检查以判定HP感染  相似文献   
6.
姜黄素是一种提取自姜黄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候选的理想药物。在胶质瘤、脑血管病、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创伤性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姜黄素因生物利用率低,导致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发现纳米颗粒可有效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率。众多前期临床试验中发现,纳米颗粒药物输送系统使姜黄素药理作用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因此,本文就姜黄素纳米颗粒对中枢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姜黄素在神经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鼠肝线粒体OCT提纯至均一纯。免疫化学证明OCT活性可被抗OCT血清完全中和。DENA诱发大鼠肝癌及发育过程中OCT活性的变化与酶蛋白量的变化是相关的。未见免疫化学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 (He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但临床上只有少数 Hp感染者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近年来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Hp的 Cag A、Vac A这两个致病基因上。国外文献报道 Vac A基因表达产物为能使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的空泡毒素 ,其中又以 Va-c A s1/ m1型毒素活性最强〔1〕 ,Vac A阳性 Hp菌株感染不仅与溃疡病相关 ,而且可能与溃疡病的治疗效果、预后有关〔2〕。检测了 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 Hp Vac A抗体水平 ,旨在探讨 Vac A与消化性溃疡之间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在门诊或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源性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小鼠小肠动力障碍时小肠平滑肌细胞慢波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ip)链脲佐菌素(STZ,150 mg/kg)造模,将小鼠分为正常组、DM组、DM+外源性SCF组(DM+SCF组);DM+SCF组ip SCF 0.20 μg/(kg·d),正常组和DM组每天ip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0).所有小鼠干预6 wk结束后,给予印度墨水灌胃测定小肠传输速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仪记录各组小鼠十二指肠平滑肌细胞内慢波的变化.结果:DM组小肠推进率比正常组的明显降低(44.05%±5.48% vs 82.75%±6.56%,P<0.01);DM+SCF组比DM组的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75.89%±3.61% vs 44.05%±5.48%,P<0.01).但比正常组的降低(75.89%±3.619% vs 82.75%±6.56%,P<0.05);DM组与正常小鼠相比,十二指肠平滑肌细胞内慢波频率明显减慢(13.33±4.27 vs 30.67±3.33,P<0.01),波幅明显减小(15.17±3.71 vs 35.17±3.71,P<0.01).且波形杂乱不规则.DM+SCF组小鼠十二指肠平滑肌细胞内慢波频率和波幅比DM组增加(26.50±1.87 vs 13.33±4.27;27.50±2.26 vs 15.17±3.71,均P<0.01),但比正常组减慢和降低(26.50±1.87 vs 30.67±3.33,P<0.05;27.50±2.26 vs 35.17±3.71,P<0.01).结论:外源性SCF对DM小鼠的小肠动力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昝日增  胡万杨  黄玉叶  余跃  宋霄宏 《中草药》2011,42(7):1330-1333
目的 探讨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 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