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取得完整临床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石蜡包埋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分析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VEGF和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TSP-1在ACC组中呈低表达(5/17,29.41%),在良性组中表达高(13/20,6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TSP-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0.59%),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VEGF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MVD)在ACC组中的表达为(76.40±15.64)/视野,良性组中为(21.05±8.07)/视野,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的表达和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和MVD呈负相关(P〈0.01)。VEGF的表达和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6)。结论VEGF与TSP-1表达不平衡可能是肾上腺皮质肿瘤肿瘤性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有望为抗肿瘤靶向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BosniakⅠ型肾囊性占位病变发生癌变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BosniakⅠ型肾囊性恶性病变的B超、CT、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42~72岁,平均54岁。患侧腰酸1例,体检发现4例。囊腔直径5.5~8.0cm。术前B超及CT均诊断为肾囊肿。结果:5例均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再次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随访6~33个月,4例无瘤存活,1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结论:重视BosniakⅠ型肾囊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术中行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是提高BosniakⅠ型囊性肾癌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0岁。入院时间2011年12月01日。1个月前患者因持续尿流速度慢,大便困难至我院就诊。患者偶见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1年前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于外院检查发现前列腺左侧叶内见一大小7cm×6cm囊肿,并行经尿道前列腺囊肿切开+TURP术。病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靶向药物结合手术治疗双侧同时性肾细胞癌的成功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靶向药物(舒尼替尼)结合手术共治疗双侧肾癌患者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0 ~59,平均48岁.1例患者因腰背部酸痛就诊,2例体检发现双肾占位,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肿瘤位于肾上极3枚,中极1枚,下极2枚;左肾3枚,右肾3枚.肿瘤直径2.0~5.5 cm,平均3.5 cm.3例均分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间隔8~10周.分期手术间隔时间内均服用舒尼替尼治疗.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为200 ~400 ml,平均300 ml,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病理分期均为T1期,3例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透明细胞癌.手术间期服用舒尼替尼后,所有的肿瘤都有一定程度的缩小或病灶稳定.术后均未发生尿瘘、再出血、伤口感染.3例随访5 ~11个月,平均9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靶向药物辅助手术治疗双侧同时性肾细胞癌,能够降低肿瘤分期,增加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成功率,并可使原先需根治性肾切除的肾癌患者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估同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和前列腺汽化切除(TUVP)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有严重下尿路症状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期间45例行TURBT+TUVP和126例单纯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肿瘤复发率、进展率和后尿道种植率进行比较。结果TURBT+TUVP组的肿瘤复发率、进展率和后尿道种植率分别为26.7%、8.9%和4.4%;TURBT组分别为27.8%、8.7%和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行TURBT+TUVP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有严重下尿路症状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IPB)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和随访结果的36例IPB患者的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同时合并有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1例在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合并有尿路上皮细胞癌成分,术后27例行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9例仅作定期随访,其中1例同时合并有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者术后3年复发。结论 IPB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良性肿瘤,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TURBT是治疗该病的标准方法,术后应行膀胱内灌注化疗及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恶性副神经节瘤(MPGL)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1年1月诊治的12例MPGL患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10例(83.3%),腰腹部疼痛3例(25.0%)。血浆游离变肾上腺素类物质(MNs)和24h尿儿茶酚胺(CA)升高者分别为100.0%(12/12)和83.3%(10/12)。B超、CT、MRI和131I-间碘苄胍扫描(131I-MIBG)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3.3%(10/12)、91.7%(11/12)、80.0%(4/5)和88.9%(8/9)。1例行放射治疗,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结果:原发性肿瘤9例,复发性肿瘤3例;单发性肿瘤8例,多发性肿瘤4例。根据肿瘤的中心定位:腹主动脉旁6例,下腔静脉后2例,膀胱2例,肾门2例。根据术中所见确诊恶性5例(41.7%)。病理检查11例,确诊恶性8例(72.7%)。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1例,局部淋巴结转移3例.广泛淋巴结转移2例,2个或多个脏器同时发生转移2例。9例随访4~84个月,平均39个月;复发4例,再次手术;因多发浸润及远处转移死亡2例。结论:病理难以区分副神经节瘤的良恶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术中所见。根治性肿瘤切除是治疗MPGL最有效的方法,肿瘤复发时再次手术仍然有效;无法手术者可用放化疗控制高血压及延缓疾病进展。长期随访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是确诊疑似病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和类肝素酶-1(HPA)在肾上腺皮质癌(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存档石蜡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IGF-2、VEGFR-2、PDGFR和HPA的表达情况。结果 IGF-2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6.47%),在良性组中表达低(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IGF-2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VEGFR-2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6.47%),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VEGFR-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PDGFR在ACC组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7.64%),在良性组中为(20.00%),PDGFR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HPA在ACC组中的表达为(94.12%),良性组中为(15.0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GF-2、VEGFR-2和HPA在ACC中的高表达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