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1α参与血管生成与重塑、糖酵解、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并发现其在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表达,但尚未明确其在人类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实验拟进一步验证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不同类型人颈椎间盘突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①对象:选取2005-12/2006-09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脊柱与关节外科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而行前路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标本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3岁:病程1个月~11年.其中纤维环破裂型20例,纤维环完整型20例.同时选择颈椎骨折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的颈椎间盘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及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和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突出颈椎间盘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形态学变化:可见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退行性变严重程度高于纤维环完整型.②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纤维环破裂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髓核和纤维环的表达高于纤维环完整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其在髓核细胞中表达更为显著:各组软骨终板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呈低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突出类型相关,推测缺氧诱导因子1α可能在抑制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后路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行后路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加前路经胸腔侧前方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3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8个月,平均38个月,疗效参照Epstein标准,优21例、良10例、改善5例、差1例。优良率83.7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一旦确诊,尽快手术治疗是唯一选择,手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手术疗效与脊髓损伤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病例共计45例,再手术方式为中央开窗椎间盘切除术28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结果】45例患者经6-80个月随访,平均35个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2例(48.89%),良17例(37.78%)、可5例(11.11%)、差1例(2.22%)。【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主要原因为髓核摘除不彻底,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术式选择不当等,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是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主要由N末端3个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BIR)和c末端一个锌指结构域组成,其主要通过与caspase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凋亡,此外XIAP还可通过核因子KB途径和参与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细胞凋亡。XIAP的正向调节主要是在翻译过程中实现的,而负向调节则主要由Smac、转化生长因子B信号通路中的凋亡相关蛋白、HtrA、XIAP相关因子1凋亡抑制蛋白1等XIAP抑制分子实现。XIAP与肿瘤治疗研究方面,反义寡核苷酸技术、XIAP小分子抑制剂、RNA干扰技术等为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通舒胶囊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膝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160例,分为3组.研究组口服关通舒胶囊,0.8g/次,3次/天,疗程4周,同时口服乐松,60mg/次,1次/天,服7天.对照1组口服乐松,60mg/次,1次/天,服7天;对照2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5mL,1次/周,连续5次.结果:平均起效时间与对照1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明显短于对照2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4.64%,对照1组总有效率72.55%,对照2组总有效率96.23%,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与对照2组效果相当(P>0.05).结论:口服关通舒胶囊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组相当,更具有起效快、患者接受易于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联合碧兰麻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前4 h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术前2 min,于宫旁3点、9点处,注射碧兰麻1.7 mL后行负压吸引术;对照组术前4 h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行负压吸引术。结果观察组100(100%)例患者均无疼痛;对照组中15(15%)例中度疼痛,73(73%)例轻度疼痛,12(12%)例无疼痛;观察组98(98%)例能直接插入7号宫颈扩张器,2(2%)例直接插入6号宫颈扩张器;对照组97(97%)例能直接插入7号宫颈扩张器,3(3%)例直接插入6号宫颈扩张器;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无PASS的发生,对照组发生PASS 3例。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碧兰麻能有效松弛宫颈,避免术中疼痛,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不常见,1945年Wahren首次对其描述以来,在关于青少年患者一系列手术治疗的报道中,大多数的结果不尽相同,而且长期随访的结果也是各异的。出现上述情况,是手术治疗的方法没有被标准化引起的。本文回顾性研究1990年至2004年24例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此评价青少年患者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手术治疗中龈下菌斑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选择种植体修复治疗的牙缺失患者84例,根据是否存在慢性牙周炎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存在慢性牙周炎) 44例种植49颗牙,对照组(不存在慢性牙周炎) 40例种植53颗牙,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与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种植体稳定性较强,未出现脱落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附近牙槽骨没有低密度阴影。观察组49颗牙术前m PLI为(2. 51±0. 19)分,相比对照组的(1. 34±0. 15)分明显升高(P 0. 05);术后m PLI为(0. 82±0. 12)分,明显低于术前(P 0. 05),与对照组的(0. 83±0. 11)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前mSBI为(2. 05±0. 24)分,术后为(1. 71±0. 23)分;对照组术前mSBI为(2. 01±0. 21)分,术后mSBI为(1. 24±0. 22)分。两组患者术前m 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m SBI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m SB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2) mm,术后为(1. 42±0. 25)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8±0. 29) mm,术后为(1. 23±0. 14) mm;对照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81±0. 26) mm,术后为(1. 25±0. 21)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4) mm,术后为(1. 38±0. 19) mm。两组患者术前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相比无牙周炎患者明显增多,对种植体附近边缘骨吸收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常规牙周治疗后能够提高种植体边缘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