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1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在青光眼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可能的作用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房灌注法建立兔急性高眼压模型,在玻璃体内注射BDNF或BSS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t-PA的蛋白表达与定位,用Westernblot分析检测视网膜t-PA的蛋白表达。结果:t-PA与β-actin灰度比值,正常对照组为(57.95±3.79)%、BSS组为(89.36±3.59)%、BDNF组为(66.66±2.16)%;BSS组与正常对照组和BDNF组相比,t-PA表达明显升高(P<0.05)。高眼压后视网膜上t-PA的免疫组化染色明显增强,神经纤维层、RGCs层呈强阳性染色。结论:t-PA与青光眼的病理过程有相关性,BDNF可能部分通过抑制t-PA的表达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便携式电脑验光仪筛查屈光不正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艳  沈星华  管怀进  沈磊 《眼科》2010,19(6):406-409
目的 探讨便携式电脑验光仪的准确性及用其筛查屈光不正的可行性.设计诊断试验.研究对象2008年6月至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65例(130眼).方法 对所有病例分别行SHIN-NIPPON SRH-2000便携式电脑验光仪验光及视网膜检影.主要指标屈光值(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的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以视网膜检影为金标准,电脑验光的球镜度数轻度偏正,其中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检影的差值为(+0.33±0.56)D,呈高度正相关(r=0.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P〈0.01) 电脑验光的柱镜度数轻度偏负,其中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检影的差值为(-0.23±0.45)D,呈中度正相关(r=0.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P〈0.01).电脑验光在睫状肌麻痹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球镜度数t=1.31,P=0.26 柱镜度数t=-0.28,P=0.78).电脑验光对散光的检出率高,但主要是≤0.75D的低度散光,且与视网膜检影的轴向差值多数≤150.以视网膜检影的等效球镜为参考指标,电脑验光的ROC曲线下面积〉0.95(睫状肌麻痹后为0.984,睫状肌麻痹前为0.979).结论 便携式电脑验光仪筛查屈光不正的准确性与视网膜检影一致,可用在群体眼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典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膜病变(中浆)渗漏点的部位、数量、面积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353例(365眼)"中浆"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渗漏点位置≤1/2PD视力<0.3为26眼(26.5%),0.3~0.8为62眼(63.3%),≥1.0为10眼(10.2%);渗漏点位置>1/2PD视力<0.3为40眼(14.98%),0.3~0.8为185眼(69.29%),≥1.0为42眼(15.7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7)。单个渗漏点视力<0.3为38眼(13.92%),0.3~0.8为191眼(69.96%),≥1.0为44眼(16.12%);≥2个渗漏点视力<0.3为28眼(30.43%),0.3~0.8为56眼(60.87%),≥1.0为8眼(8.7%),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渗漏点面积≤1/2PD视力<0.3为49眼(14.89%),0.3~0.8为28眼(69.3%),≥1.0为52眼(15.81%);渗漏点面积>1/2PD视力<0.3为17眼(47.22%),0.3~0.8为19眼(52.78%),≥1.0为0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结论:"中浆"渗漏点位置、数量、面积与视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见并发症,也是手术难以复位或复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药物抑制PVR的研究,改变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以达到并维持眼内有效药物浓度是其研究热点。我们观察了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植入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实验性PVR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和玻璃体腔内药物浓度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主要存在3种亚型,分别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它们在各亚群内部均存在着类似的、相互独立的三级级联反应,在适当刺激因素下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可产生不同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眼底新生血管是多种致盲眼病的病理基础,是多种因子相互作用导致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间的平衡失调的结果;而有关多种因子发挥生物效应的MAPK信号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注意.MA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的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MAPK信号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作用机制的探索,有助于深入详尽地了解眼部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预防和控制眼底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在未来,针对MAPK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将成为有效抑制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胡健艳  吴强  宋蓓雯  贾丽丽  陈永东  严良 《眼科》2012,21(4):261-263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改进方法,为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奠定基础。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采用机械剪除大鼠视网膜血管联合酶消化分离,用含胎牛血清、内皮细胞培养特制添加剂等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及纯化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应用因子VIII、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免疫鉴定细胞。主要指标 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原代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后散在分布,呈单层排列,多为梭形,边界清楚,少量呈铺路石样螺旋向外生长,3~5天后融合,呈簇状单层分布。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显示,因子VIII抗体染色核周出现黄绿色荧光反应,CD31因子抗体染色以胞浆着色为主。细胞纯度较高,荧光染色阳性细胞率为95%。结论 采用机械剪除大鼠视网膜血管、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含特制添加剂培养基的应用、明胶包被培养瓶等综合法可获得较纯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眼科,2012,21:261-263)  相似文献   
7.
胡健艳  陈燕  胡萍  吴强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25-1927
目的:在眼科学规培住院医师教学中应用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法联合文献综述教学模式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度眼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作为教学对象,2015年采用传统的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教学法(对照组),2016年采用CBL教学法联合文献综述训练(试验组).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年终总结考核,包括理论与操作考核,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教学满意度、学习兴趣、增强科研兴趣、提高临床实践四个方面.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显示,试验组的成绩(88.2±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5.6±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CBL教学法联合文献综述课程的满意度(91%)高于对照组(50%,x2=8.84,P<0.05),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x2=6.29,P<0.05)、增强浓厚的科研兴趣(x2=4.54,P<0.05),提高自身临床诊疗思维能力(x2=4.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教学法联合文献综述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利用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诱导建立兔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实验模型,为RVO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9只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3只)、单纯激光组(3只)、单纯光敏剂组(3只)和PDT组(10只),PDT组利用维速达尔联合689nm激光诱导建立RVO模型。造模后通过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视网膜形态和组织学变化。结果眼底照相及FFA显示,PDT组造模后1d均出现明显的RVO;造模后3d部分模型开始出现侧枝循环;造模后7d仍可见血栓栓塞于视网膜静脉内;造模后14d所有阻塞静脉再通。全视野ERG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DT组暗适应3.0ERG中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t=3.56,P=0.016),且其振幅上升显著(t=4.03,P=0.010)。此外,暗适应3.0震荡电位(OPs)总波振幅较空白对照组增高明显(t=3.21,P=0.024)。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PDT组造模后1d视网膜静脉内血栓形成,部分血管有淤血,视网膜组织水肿;造模后28d视网膜静脉内血栓消失,但视网膜结构紊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感光细胞层、色素上皮层均消失,且脉络膜血管消失,大量空泡形成。结论通过PDT诱导建立的兔RVO模型,经眼底照相、FFA、全视野ERG和组织病理学证实是成功的,且血栓持续时间较为持久,并与人类RVO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小檗胺(berbamine,BER)对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和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BER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计数Kit8(CCK8)法检测BER对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HE染色检测BER对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BER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ER处理后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呈现G1期阻滞,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20mg/LBER处理9h,细胞凋亡率从0.64%增加到31.86%。HE染色显示BER显著抑制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小檗胺在体内外均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方式抑制兔Tenon囊和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