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2篇 |
完全免费 | 212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213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109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327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总被引:779,自引:20,他引:759
周北凡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目的:确定我国成人适宜的体重指数(BMI)范围和超重肥胖的划分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国内现有体量指标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组织了汇总分析。方法:有13项1990年以后的调查资料人选,共计20-70岁以上成人23972人,有腰围数据者111411人,有血脂和血糖化验数据者8万余人。数据进入分析的人群分布于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儿台湾。汇总方法是由各负责单位根据统一制定的表格和标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中心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甘油三酯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一个人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现患率均随BMI或腰围的增高而上升。通过不同BMI和腰围切点对于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提出敏感度特异度较好、假阳性率较低的BMI切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结论:切点以上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显示:将BMI控制到24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对BMI在28及以上者药物控制到此点以下,可能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 可能防止约47%-58%的解除因素聚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5,自引:7,他引:148
目的:了解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定量估价近十余年来超重率和肥胖率发展趋势。方法:选择城乡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15个人群(每个人群1000人左右,男女各半,年龄35-59岁)共计15389人为调查对象,以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率和肥胖率,并与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可比资料比较。结果:①各地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极大差异。在超重严重的地区,中年人群超重率已超过50%;②一般来说这种人群差别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于男性;③中年人群的超重目前尚主要表现为“肥胖前期”,肥胖率在绝大多数人群中低于10%;④与80年代初相比,90年代初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上升;与90年代初相比,90年代末多数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均再次 大幅度上升。结论:对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根据 1992年第 3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 ,选取了 44 485例 2 0~ 6 0岁成人 ,对体质指数 (BMI)的性别、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百分位数法对超重及肥胖的BMI界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我国成人BMI呈对数正态分布 ,均数为 2 2 1± 3 0 ,第 5 0、85和 95百分位数分别为 2 1 6、2 4 9和 2 7 4,其中第 85百分位数非常接近WHO推荐的超重界值 ,第 95分位数低于WHO肥胖的界值。BMI分布在年龄、性别、城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作者建议在确定界值时应考虑性别、年龄的影响 ,并与发病率和死亡率、体脂含量等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成人贫血的营养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依据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对我国18~60岁的城、乡、男、女贫血与非贫血人群的膳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维生素C、蛋白质、动物来源铁、膳食铁等营养素摄入量非贫血组好于贫血组;对贫血的病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C、蛋白质、动物来源铁、膳食铁等,对预防贫血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而膳食能量摄取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及消瘦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常见谷类和薯类的血糖生成指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 测定我国常见谷类和薯类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值 ( Glycemic Index,GI) ,探讨碳水化物种类、加工方法与食物消化吸收和血糖应答的关系。方法 : 根据食物碳水化物的含量计算含有 5 0 g碳水化物的食物量 ,用 5 0 g葡萄糖为对照物。每组 8~ 1 2人测空腹血糖后 ,服用实验物 ,测定 2 h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根据 Wolver方法计算食物的 GI值。结果 : 测定了 9个糖类和 62个食物的 GI值。结论 : 相同量的碳水化物的食物有不同的 GI值 ;GI值的高低与食物中碳水化物的利用有关。食物的加工方式和碳水化物的种类对 GI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值的进一步验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描述中国人群腰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及其对糖尿病患病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中国人群腰围的分布特征、南方和北方人群腰围的分布特征以及身材高大人群的腰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的腰围切点与体重指数(BMI)≥24的诊断一致性.以ROC曲线的最短距离确定适合的腰围切点.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水平下调查对象的糖尿病患病相对风险.结果中国人群腰围分布呈正偏态;对腰围进行年龄调整后,男性腰围均值为79.0 cm,女性为74.8 cm.男性腰围均值大于女性;腰围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不论男女,北方人群的腰围均大于南方;身材高大的人腰围水平大于总人群.男性腰围以85 cm、女性80 cm作为切点,与BMI≥24的诊断一致性最好,且ROC曲线的距离最短.男性腰围超过85 cm、女性腰围超过80 cm,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均增加1.1倍,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相对危险会增加1.0倍和1.7倍;当男性腰围超过95 cm、女性腰围超过90 cm时,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就会增加2.6倍和3.0倍,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相对危险会增加2.2倍和2.3倍.腰围越大,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及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风险则越大.结论中国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中推荐的腰围以85 cm和80 cm分别作为诊断男性和女性中心性肥胖的切点,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应在预防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成年人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了解云南成年人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实施《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提供参考,为云南因地制宜制定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全省1970名成人(≥16岁)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认识水平,对某些营养知识的误解情况,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认知、态度以及膳食行为等项目调查。结果 云南成人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为26.3%,高于中国营养学会对全国5省市不同职业人群调查(14.1%),获取营养知识的态度端正,但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晓中,对指南1—8条具体内容的知晓率仅在13.4%—20.9%之间,低于全国水平(17.1%—28.1%),对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些营养知识方面的偏见或误区,发生率较高,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掌握较差。结论 开展普及营养教育,提倡合理膳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年女子体表面积的测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前经常应用的体表面积方程,是30年代Stevenson以10名实测结果为基础,用分线法测算所得。经过近50年,中国人体发育情况及体格状况均有改善,本研究拟通过实测更多例数,求出更适于现今中国人体格发育情况的体表面积方程。测试对象为44名18~45岁女性,平均体重52.13±6.22kg、身高150.3±5.2cm、体表面积1.546±0.105m~2。受试者分布于15个省市。采用纸型法测定,并求算出体表面积的高-重方程。体表面积(m~2)=0.00586H(cm)+0.0126 W(kg)-0.0461。用本方程计算所得结果与实测结果平均误差为-0.03%,以绝对值计为1.36%。各部位所占面积百分比为:头6.33;躯干(含颈、会阴)28.27;上臂8.29;前臂5.71;手4.52;大腿(含臀)27.40;小腿12.83;足6.65。为方便查算,绘出了测算图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的四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的增加与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以4552例18~60岁参加2000年调查、当时无高血压等慢性病并且2004年调查被随访到者为研究对象,考察基线BMI和WC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以及BMI和WC4年间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随访4年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01%和13.52%。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增加。与BMI和WC均不肥胖者相比,BMI超重/肥胖并且WC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最高(男性,RR=2.840,95%CI:2.139~3.771;女性,RR=2.734,95%CI:2.050~3.647)。调整了其它协变量后,4年中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141和0.109倍;WC每增加1cm,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038和0.035倍。结论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体质指数和腰围联合使用可增强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人麻疹的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成人麻疹的大量增加是控制麻疹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导致麻疹发病增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美国等国开始重视成人计划免疫,如对高危成人接种1剂或2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等手段预防麻疹时,我国尚缺乏控制成人麻疹的手段,且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此文主要对我国成人麻疹的流行状况以及如何控制成人麻疹的策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