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6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994篇
综合类   583篇
预防医学   2229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626篇
中国医学   222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药品、药包材、化妆品抽样及检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监管部门和检验机构提供参考,规范抽样和检验,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方法:通过抽样、样品寄送、收样、检验等环节,对药品、药包材、化妆品抽样及检验工作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意见建议。结果与结论:部分药品/药包材/化妆品的抽查检验存在抽样不规范、抽样信息不完整、抽样与检查未能兼顾、样品寄送不规范、检验登记单和检验报告信息不完整或填写不规范、检验不规范、部分产品的批号效期标识不规范,以及部分品种因抽样量大导致抽样难以覆盖基层等问题,影响了监管效能。应根据药品、药包材、化妆品的产品特性和监管要求,分类设置并完善抽样及检验检测信息,并从强化人员培训、监督和检验有机结合、针对基层用药特点完善抽检工作机制、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检验报告质量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3.
苏哲  邢书霞  王钢力 《中国药事》2019,33(12):1383-1390
目的:梳理全球范围内"药妆品"监管情况,并对我国政府监管和行业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选取化妆品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通过对我国以及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化妆品定义、相关产品分类、是否承认"药妆品"等情况进行研究比对,对其中容易造成错误理解的概念进行阐释,结合近年来相关问题的监管手段及监管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建议。结果:通过研究比对,"药妆品"概念不符合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关于"化妆品"的定义及相关法规要求,监管部门对此持相对谨慎态度,并采取了多种监管手段。结论:"药妆品"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不具有合法地位,我国监管部门应继续保持打击力度,加强上市后监督检查;同时,进一步规范产品分类和功效宣称,积极引导整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主要化妆品成分变应原,以便指导患者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妆品,降低皮炎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193例患者进行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69.43%,合并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的患者占50.26%,阳性率前5位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酯、三乙醇胺和乙二胺;女性斑贴试验阳性率为73.33%,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P<0.05);青年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6.79,P<0.05)。结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酯、三乙醇胺和乙二胺5种物质是重庆地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主要的致敏成分。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以女性为主,中青年多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化妆品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成分,为化妆品不良反应起到预警作用并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12例化妆品不良反应可疑患者,男14例,女498例,通过填写统一制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卡,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和所使用化妆品的相关信息;对其中103例(男3例,女100例)进行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及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结合48和72 h斑贴试验结果综合判定并汇总分析。结果 512例可疑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中,主要表现类型为接触性皮炎(495例,96.7%)。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皮损形态主要为红斑501例(97.9%)、丘疹313例(61.1%)、水肿249例(48.6%)、鳞屑166例(32.4%);症状主要为瘙痒480例(93.8%),其次为灼热感359例(70.1%)和紧绷感297例(58.0%)。103例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显示,阳性71例,最易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31例,30.1%)、十二烷基硫酸钠(29例,28.2%)、秘鲁香脂(17例,16.5%)、布罗波尔(12例,11.7%)及三乙醇胺(10例,9.7%)。将化妆品变应原系列分为14个类别,阳性率前4位的类别分别为乳化剂54例(45.8%)、防腐剂47例(39.8%)、芳香剂17例(14.4%)和表面活性剂10例(8.5%)。2例男性和69例女性斑贴试验阳性,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69/100,χ2 = 0.01,P > 0.05);18 ~ 29岁组、30 ~ 49岁组及50 ~ 70岁组阳性率分别是34%、34%、32.4%,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05)。结论 化妆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接触性皮炎,致病成分具有多样性,最易引起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秘鲁香脂、布罗波尔及三乙醇胺。  相似文献   
6.
7.
"今天是我打卡控糖的第537天,但是我好像已经不再是‘控糖’,而是‘恐糖’"。小m是一名公司白领,像很多爱美的年轻女孩一样,钟爱各种化妆品和漂亮衣服,经常通过一些视频或社交平台学习美妆护肤和时尚穿搭,希望为自己的颜值和气质加分。大约两年前,有明星公开了保持年轻的秘诀——抗糖化,直言自己戒糖多年,随后越来越多的明星也坦言在戒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国家药品化妆品抽查检验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为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检索药品化妆品抽查检验相关公开信息,汇总2019—2021年抽查检验信息公开数据,研究中国药品化妆品抽查检验信息公开体系管理策略。结果 中国药品化妆品抽查检验已经建立以不合格产品信息公开为重点,产品质量风险信息交流为主体的主动信息公开体系,对促进监管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政府公信力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中国药品化妆品抽查检验应当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法规制度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信息公开资源整合系统、引入信用修复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9.
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对化妆品新原料进行了分类管理,制订了系统、详实的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清单。本文对此进行梳理,并比较了国内外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致癌性结合试验标准,对现有的化妆品标准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化妆品中2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HPLC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验证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Phenyl色谱柱(150 mm×4.6 mm,3.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5℃,检测波长分别为227,310 nm。以HPLC结果进行定性筛查,并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结果进行确证。结果 2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0.1~10 mg·L–1,相关系数均>0.999 3,方法检出浓度为0.1~1.5 mg·kg–1,在低、中、高3种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1.4%~114.8%,RSD为0.1%~4.8%。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适用于膏乳、水剂、粉类及精油类化妆品中2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