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7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7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学校肠聚集性大肠杆菌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10日-11月2日学校急性胃肠炎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未发病的学生,按照同班级、同性别1:2进行匹配作为对照组,分析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疫情共核实病例63例,其中47.46%病例发病时间在上午6~9时,男性28例,女性35例;其中60例学生病例分布在三个年级23个班,41间宿舍;临床特征以腹泻、腹痛为主;发病前1日、2日、3日晚餐摄入污染米饭、发病前3日午餐摄入污染鱼丸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3.54(95%CI:1.43,8.77);2.97(95%CI:1.36,6.50);4.37(95%CI:1.81,10.54);2.80(95%CI:1.20,6.53)。结论该事件为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引起的暴发疫情,早期病例校内摄入受EAEC污染的食物是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 DHF/DSS 患者急性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探索患者血浆渗漏和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正常健康者、DF 和 DHF/DSS 急性期患者的血浆各30份,应用 ELISA 法检测 t-PA、PAI-1、PC、TM、TF、TFPI 和 D-二聚体,发色底物法测 AT 等分子。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表达产物 vWF 和TM 升高;TF升高,TFPI 没有变化;t-PA 显著增加,PAI-1下降,t-PA/PAI-1比值显著升高,PC、AT 和D-二聚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HF/DSS 患者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或损伤的同时,凝血和纤溶系统均已活化;内皮细胞通过表达 TM、t-PA 和 PAI-1等相关分子在引起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调,造成血浆渗漏和出血等方面起重要作用。TM、t-PA 和 PAI-1等变化在 DHF/DSS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 DHF/DSS 急性期有诊断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肖蕾  关玉娟  李粤平  杨湛 《肝脏》2008,13(3):202-204
目的调查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前C基因区终止密码变异(A1896,P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BCP,T1762/A1764)对YMDD变异毒株复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97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耐药变异的患者进行HBV基因型、PC及BCP变异检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所有患者血清HBVDNA进行定量。结果197例YMDD变异株感染者中B基因型占51.8%,C基因型占48.2%;有61例(31.0%)发生PC变异,69例(35.0%)发生BCP变异;PC变异在B基因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X^2=8.433,P=0.004),而BCP变异在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X^2=16.83,P〈O.001);发生PC或BCP变异的HBV感染者,其血清中HBVDNA水平与野生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前C基因区的PC或BCP变异与基因型具有相关性,但这两种变异对YMDD变异株感染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作者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正常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后15例不产生抗-HBs和20例产生抗-HBs者血清的HBVDNA,同时用Abbott试剂检测血清的HBeAg。结果发现,不产生抗-HBs的15例中有6例(40%)第2次PCR扩增HBVDNA为阳性,其中3例(50%)为HBeAg阳性,产生抗-HBs者的20例其血清HBVDNA和HBeAg均为阴性。提示:常规方法漏检的低水平HBV感染可能是造成乙肝疫苗免疫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血性胸积液在本省未见报道。现把我院1986年5月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女,30岁,工人。1986年5月10日无何诱因觉头痛,发热39℃,波动于38~39℃之间,无寒战、咳嗽、咽瘤、胸痛,当地卫生院按“感冒”治疗,经服药、打针(药名不详),体温稍下降,头痛减轻,但出现胸翳、头晕、气紧,注射部位出现瘀斑,血压80/60mmHg,5月13日怀疑“登革热”,经我院会诊后按发热待查入院。流行病学史:否认污水接触史。居住地方老鼠较多。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查:体温38.5℃,脉搏108次,呼吸20次,血压102/60。神志清,发育正常,自动体位,呈急性病容,皮肤隐黄,巩膜轻度黄染,四肢注射部位可见皮下瘀斑,颈部左侧可触及一个0.5×0.5cm大的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可移动。胸廓无畸形,心界无扩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不仅在患者肝细胞内和血清中观察到,而且在多数器官如脑、心、肺、脾、肾、卵巢或体液中的唾液、尿液、乳汁、羊水、脊液、关节液、精液、泪液、腹水亦能找到。现把本院1984年10月~1985年9月收治的具有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伴肝硬化腹水23例患者的腹水检测HBsAg51例次作一分析,并与血清检查结果相比较。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3岁  相似文献   
8.
9.
男,58岁,杂志编辑。1986年1月23日因高热、寒战7天,昏迷2天,外院诊为伤寒介绍入院。患者1月16日突然出现畏寒,继而寒战,随即发热、头痛。发热39℃,伴恶心,呕吐未消化食物。双下肢酸痛。无腹泻。发热持续不退,日渐上升,第4天到某医院急诊留观1天,经静脉输入葡萄糖,肌注柴胡注射液,口服红霉素、TMP、消炎痛和维生素B_1、C,体温稍下降,后又上升达40℃,头痛不止,胃口欠佳。入院前2天嗜睡,呼之即醒,随之入睡,时有问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为探索老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对42例老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及非老人病例配对作血清病原学检查,发现本院收治的老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病原以非甲非乙型感染为主,与非老人组明显不同. 材料及方法一、研究对象: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42例,系本院1986~1987年间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0~84岁;对照组系选择与上述42例性别相同,同时发病的非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42例,年龄15~56岁;上述84例都系广州市居民,于发病后28天内静脉抽血,血清—30℃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