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5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传导性失语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导性失语病理机制探讨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30000)牛小媛综述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高素荣审校传导性失语是以听理解障碍不严重,而复述不成比例地受损为主要特点。1874年Wernicke首先根据脑内语言定位模型提出传导性失语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双下肢渐进性麻木、无力1年余,加重伴大小便障碍9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脊髓MRI显示T9~L1髓内以长T2长T1为主之异常信号,超选择DSA造影可见位于入LT12椎管处一硬脊膜动静脉之瘘口,成功地进行了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术。结论SDAVF为一具有直接的动静脉交通性病变,常伴有小型畸形团,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及大小便障碍,MRI有助于诊断,但仍须DSA确诊。阻断连接瘘口与冠状静脉丛的引流静脉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显微外科手术效果可靠、复发率低,尽早地确诊和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 ALzheimer病 ( AD)患者神经心理学测验与认知性诱发电位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丹麦设备和两种短音刺激 ,对 3 1例 AD患者和 3 2例正常老年人 ( NC)做了心理学测试及 P3 0 0 检查。结果 :两组神经心理学测验指标经协方差分析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两组 P3 0 0 靶刺激潜伏期比较 AD组 (观察组 )明显慢于 NC组 (对照组 )。结论 :AD患者神经心理学测验与 P3 0 0 检查有相关性 ,且有助于鉴别 AD与正常衰老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夹层(CAD)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根据发病部位分为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和颅内段颈动脉夹层,颅外段CAD较颅内段CAD更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AD致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为血栓栓塞,关于CAD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存在争议,影响CAD预后因素研究较多,本文就颅外段CAD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疗效。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体重200g~250g,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用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溶栓模型,随机分为2h溶栓组(A组),3h溶栓组(B组),4h溶栓组(C组)及对照组(D组),前3组分别在脑梗死后2h,3h,4h应用rt—PA溶栓,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计算脑梗死相对体积,HE染色确定其出血性转化(HT)情况。结果A组与B组溶栓后24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差别,但较C组及D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C组与D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差别;A组与B组溶栓后24h脑梗死相对体积无差别,但较C组及D组面积小,C组与D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差别。A组与B组溶栓后HT无差别,但较C组溶栓HT低,D组无出血性转化。结论rt—PA对糖尿痛合并脑梗死大鼠有一定的疗效,但应注意把握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山西地区多发性硬化(MS)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结果MS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79岁;病人的职业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工人;大多数病人以亚急性起病,首次发病症状以感觉障碍最多见,其次是眼部症状;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几乎囊括所有神经系统,但以运动感觉系统最多,其次是视觉系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部以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病灶最多见,脊髓则以颈髓多见。诱发电位以SEP异常多见,其次是VEP异常。结论多发性硬化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利用MRI和诱发电位检查能发现亚临床病灶,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张燕  牛小媛  徐玮 《中国医药》2014,(3):338-34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发症状后90 d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特征包括狭窄程度、分布部位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首发TI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颅脑动脉病变情况,对其进行90 d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稳定组、频发组、脑梗死组,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失访8例,完成随访的79例TIA患者中稳定组34例(43.0%),频发组37例(46.8%),脑梗死组8例(10.2%).3组患者血管病变特点:狭窄血管共135条,稳定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7.4%(24/31),中度16.1%(5/31),重度3.2%(1/31),闭塞3.2%(1/31);频发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3.9%(48/65),中度10.8%(7/65),重度4.6%(3/65),闭塞10.8%(7/6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56.4%(22/39),中度10.3%(4/39),重度15.4%(6/39),闭塞17.9%(7/39).中轻度血管狭窄构成比以稳定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重度和闭塞血管构成比脑梗死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预后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99,P=0.021).发现斑块117个,稳定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51.4%(18/35),混合斑34.3%(12/35),软斑14.3%(5/35);频发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23.5%(12/51),混合斑47.1(24/51),软斑29.4%(15/51);脑梗死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12.9%(4/31),混合斑48.4%(15/31),软斑38.7%(12/31).中稳定组钙化斑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混合斑和软斑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显示TIA与血管斑块性质呈正相关(r=0.341,P=0.001).稳定组前循环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38.9%(7/18)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内段30.8%(4/13)多见;频发组和脑梗死组前循环狭窄以大脑中动脉32.5%(13/40)、36.8%(7/19)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外段36.0%(9/25)、35.0%(7/20)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有关,狭窄程度越重、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并发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方法制备好无烟煤煤尘悬液,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两组,采用非暴露气管内注入法将煤尘悬液一次性注入模型组大鼠气管内,同时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再将发病鼠隔离,并组成脑血管病组。模型一组动物正常饲养,出现神经行为学症状后的大鼠视为发病,予以隔离组成脑血管病组,对其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采血并留取肺、脑组织标本;模型二组动物分期随机处死6只并留取血及肺脑标本。对留取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测定及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对肺脑组织标本经固定切片后予以形态学检测。结果模型一组大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累计发病11只,对照一组大鼠没有出现任何神经行为学异常。模型二组、对照二组及脑血管病组间比较:在相同时间条件下两两之间血清EPO含量、全血黏度与红细胞比容(HCT)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以脑血管病组EPO含量为最高。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肺部有轻重不等的煤尘纤维灶及灶周肺气肿,少数模型鼠有局灶性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脑部有轻重不等的淡染神经元减少,甚至缺失区域,脑血管病组大鼠镜下能见到大小不等的梗死灶。结论煤工尘肺鼠会并发脑血管病的,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多。高黏血症是煤工尘肺鼠并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蛛网膜下腔出(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国内已报道的不足200例,其以特征性的CT表现和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为特点,近年来已被认同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早期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 (AR)并及时治疗对提高肾移植存活率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性诊断AR的方法 ,并对其价值进行了分析。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肾移植后受检者 2 0例 ,共计 2 5次检查 ,其中肾移植后正常组 12例次 ,AR组 13例次 ,均经临床、生化、B超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核素肾动态显像均无肾盂滞留。肾移植正常组平均年龄 37.0 8(2 4~ 6 0 )岁 ,AR组平均年龄37.6 2 (2 1~ 5 9)岁。2 .方法。受检者均行常规肾动态显像 ,示踪剂为99Tcm 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MAG3 ) ,注射剂量为 111~ 185MBq。选择环肾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