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用以化学交联法制备的布鲁氏菌16M抗原-羧化胶乳制剂的羧化胶乳凝集试验(LAT)、试管凝集试验(S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半胱氨酸凝集试验(CYT),对在四省布鲁氏菌病疫区收集的部分人、畜血清中布氏菌抗体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表明,LAT较之RBP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SAT相比,无论阳性或阴性符合率均较一致。另外,LAT可检测血清中IgG、IgM两类布氏菌特异性抗体。因而本试验对人、畜布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敏感和简便的优点,更宜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胃癌间质微血管的定量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F相关抗原并采用LSAB法对54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微血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胃癌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P<0.02);进展期胃癌中,高分化腺癌微血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末分化癌(P<0.02,P<0.01);微血管密度和腔面积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胃癌中差异亦分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提示微血管与胃癌细胞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为临床抗微血管治疗肿瘤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SARS防治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全省的SARS病例的治疗、转归情况 ;疫情严重期间所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以及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 ,并对防治效果做了初步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SARS病例的诊断标准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在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山西省的实际,特制定本预案。第一部分 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昔阳县乙型肝炎感染标志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省昔阳县471人检测HBsAg、抗-HBs、抗-HBc三项HBV感染标志,其阳性率分别为10.19%、34.61%和19.11%,HBV总感染率为52.65%,表明昔阳县为乙型肝炎高发地区。HBsAg、抗-HBs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年龄分布呈一特殊模式: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至30岁年龄组为高峰,后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抗-HBs阳性率和HBV感染率略有下降,到50岁年龄组又升至一个高峰。HBsAg阳性率农民显著高于干部,HBV感染率也以农民为最高(59.55%)。食品从业人员由于受历次检查的筛选,HBV感染率最低(37.50%);男女性别HBV感染机会相同。分析三项HBV感染标志的传染源作用和HBV感染情况,为制订乙型肝炎防治重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山西省总人口3700万,70%的人口生活在县域,解决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山西省委、省政府从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发,在全省全面推行县乡一体化的改革。山西的改革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6年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第二步,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全省119个县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县域65%的患者在基层  相似文献   
8.
自1956年Singer首次以胶乳粒子为载体进行风湿性疾病的血清学诊断检查以来,国内外学者应用胶乳凝集试验(LAT)对不少疾病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收到较好效果。但对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1987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公安人员按不同方案(0~14 d、0~21 d、0~28 d)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21年1-2月以山西省太原市405名公安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将其分为3组,分别按照0~14 d、0~21 d和0~28 d方案接种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采用RT-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活病毒微量病变法检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分析3组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GMT、血清阳转率和安全性。结果 0~14 d、0~21 d和0~28 d方案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血清学阳转率均为100%,其中0~21 d组[166.70(95%CI:148.30~185.10)]和0~28 d组[179.50(95%CI:156.50~202.60)]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接近(P>0.05),均明显高于0~14 d组[86.08(95%CI:72.36~99.80)](P<0.001)。3个方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2/135)、0.74%(1/136)和1.49%(2/134)(P=0.750),均为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公安人员按不同方案(0~14 d、0~21 d、0~28 d)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均表现出较好的血清阳转率和安全性,0~21 d和0~28 d接种方案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GMT高于0~14 d方案组。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对该病防治采取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用布氏菌苗免疫人群,提高人体免疫水平,从而保护易感人群。在方法上,多年来推行布氏菌苗皮上划痕接种收到良好效果。但该方法操作复杂,划痕疼痛且有局部和全身的接种反应,群众不易接受。为克服这些缺点,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