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2.
从34株HFRS病毒中选育出的8株病毒,在乳鼠脑内的分布相同,小鼠以嗜神经症状为主,表现为后肢麻痹;3株病毒的毒力基本一致,但41D株毒力略高于A16和R63株,从16株单克隆抗体反应结果来看,3株病毒与多数单克隆抗体均起反应。其中A16抗原决定簇较完全。三株病毒与不同毒株的免疫血清反应表现出抗原的一致性,交叉中和试验  相似文献   
3.
4.
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并获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鼠-鼠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和诊断上存在一定缺点,故制备人-人单克隆抗体的问题已引起世界科学家的重视。迄今未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进行了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人-人杂交瘤细胞株的建株研究,并初步获得了三株抗出血热病毒的人-人杂交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和鼠中分离出28株能在Vero-E_6细胞上繁殖并适应于乳小白鼠稳定传代的病原因子。用分离株感染的鼠脑切片和参考株EHF病毒A16株感染的Vero-E_6细胞滴片,同时以IFAT法进行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和排除试验,二者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分离株为EHF病毒;用HI对所分离的24株病毒的免疫血清分型表明,病毒株来源于黑线姬鼠的为野鼠型毒株,来源于褐家鼠的主要为家鼠型毒株。进一步研究来源于不同疫源地类型疫区和潜在疫区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将对EHF的防制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用不同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三种鼠肺抗原对安徽EHF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1、用江西省EHF疫区的黑线姬鼠鼠肺抗原检查了25例安徽EHF病人的双清,急性期(1~7天)血清的阴性率为20%(滴度≥1:80);恢复期(19~4天)血清的阳性率为88%(滴度≥1:80),并且两期的抗体滴度有明显的动态化。一般为4倍增高。其中15例达16倍以上。可见两者具有特异的血清学关系。 2、用四川省EHF疫区褐家鼠鼠肺抗原重复检查上述双份血清,得到非常致的结果。 3、通过对另外11份恢复期血清的检查,还确定了辽宁EHF疫区棕背鼠平鼠肺抗顾与上述黑线姬鼠鼠肺抗原的血清学关系。从而证实了辽宁、四川,江西和徽四省EHF的病毒病原的抗原性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EHF病毒适应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电镜形态。EHF病毒在细胞质内,有细胞膜及空泡芽生形式。在感染细胞内外都看到病毒颗粒,为球形及椭圆形有包膜的病毒,有致密和疏松两种颗粒,直径分别为110~150毫微米和120~160毫微米,偶见80~100毫微米的病毒颗粒,最大的可达200毫微米左右。本病毒比布尼亚病毒大的多。因此与典型布尼亚病毒既有类似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EHF灭活疫苗的免疫力和流行病学效果,选择一个发病率在380~860/10万的集体单位职工作为疫苗接种组,并以该单位所在地的同一景观生活的农民作为对照组(发病率在170~120/10万之间)。1989年10月首次免疫接种后,抗EHF病毒NT抗体阳转率为148/150,HI抗体为149/150;2种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0.67和38.68。1年后抗体阴转为20~25%。1990年9月加强免疫接种后,NT抗体阳转率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81.85,1年后阴转率为5~8%。经3年的流行病学效果观察,观察点再未发生EHF病例,认为该疫苗足以控制本病流行。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总结了HFRS病毒鸡胚组织培养灭活疫苗的研制和效果观察。证明其免疫原性好,安全可靠。为生产出血热灭活疫苗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小量人体免疫时,第1针血清阳转率为4/5,第2针阳转率5/5。几何平均滴度显著高于第1针,为1:33—1:160。扩大人群免疫效果更进一步证明HFRS抗体阳转率颇理想,于第2针免疫后21天取血检查抗HFRS抗体阳性检出率为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