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全静脉麻醉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 110例择期手术患者 ,分别采用异丙酚 (P组 ,n =30 )、异丙酚芬太尼 (PF组 ,n =5 2 )靶控输注或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 (PR组 ,n=2 8)持续输注全静脉麻醉。芬太尼靶浓度 2 μg/L ,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为 0 2 5~ 0 5及 0 12 5~ 0 2 5μg/ (kg·min) ,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 1mg/L ,逐渐增加靶浓度值直至意识消失。术中调整异丙酚、芬太尼靶浓度值或瑞芬太尼输注速度维持麻醉深度。观察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改变以及麻醉药用量、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诱导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明显降低 (P <0 0 5 ) ,PR组心率明显减慢 (P <0 0 5 ) ,PF ,PR组气管插管、切皮后SBP及DBP无明显改变 ,P组则明显升高 (P <0 0 5 )。PR ,PF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用量分别较P组降低 32 8%和 2 4 0 % (P <0 0 5 )。结论 瑞芬太尼、芬太尼能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 ,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时的反应 ,以瑞芬太尼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用于术中麻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Guo XY Yi J Yie TH Luo AL Ren HZ Huang YG 《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2004,26(1):66-69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术中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4例择期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或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组,每组27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和瑞芬太尼(2 μg/kg)或芬太尼(2.5 μg/kg).麻醉维持采用吸入氧化亚氮和氧气(2:1),以及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或芬太尼(0.03 μg·kg-1·min-1).观察术中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苏醒、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在气管插管和麻醉维持期间,瑞芬太尼组麻醉深度不足的病例数明显少于芬太尼组(P<0.05).在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拔除气管导管期间,瑞芬太尼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显著小于芬太尼组(P<0.05,P<0.01).两组患者从手术结束到呼之睁眼和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相似.瑞芬太尼组需静脉注射吗啡行术后镇痛的患者数明显多于芬太尼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瑞芬太尼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可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同时不影响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3.
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对比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40名病人分为2组,诱导后2 m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 min及插管后2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插管条件由操作者给予评分.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瑞芬太尼组插管条件满意率80%,芬太尼75%.两组诱导后MAP和HR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插管后两组间的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取得了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一样良好的插管条件,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瑞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相似文献
4.
瑞芬太尼普鲁泊福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评价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靶控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ASAI Ⅱ级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 16例 ,诱导时设定普鲁泊福血浆靶浓度 3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7μg·L-1,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观察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 ,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分别在靶控输注 15min、2 0min、术毕病人苏醒时采集桡动脉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测定瑞芬太尼全血浓度。结果 :麻醉诱导时收缩压由诱导前 (14 4± 2 7)mmHg降至 (10 1± 18)mmHg ,平均动脉压由 (10 2± 15 )mmHg降至 (6 9±13)mmHg ,心率由 (77± 14 )次·min-1降至 (6 3± 12 )次·min-1,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变化 ,无一例插管反应。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12± 6 )min ,呼之睁眼时间 (9± 4 )min ,拔管时间 (13± 6 )min ,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5 )min ,离开恢复室时间 (19± 7)min。瑞芬太尼的实测浓度分别为 (4 .6± 9.5 ) μg·L-1、(6 .6± 11.5 )μg·L-1、(1.2± 8.7) μg·L-1。结论 :瑞芬太尼普鲁泊福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 ,麻醉诱导平稳 ,术 相似文献
5.
地佐辛应用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术后痛觉过敏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气管插管,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关腹前30min分别肌肉注射地佐辛0.1mg/kg(A组,n=20)、0.2mg/kg(B组,n=20)、0.3mg/kg(C组,n=20),对照组给予芬太尼1ug/kg(D组,n=20)。记录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要求镇痛距离拔管的时间、拔管后苏醒室内患者恶心呕吐及烦躁等不良反应。结果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D组最长,恶心呕吐发生率D组最高,苏醒后VAS评分A组最高,B组和C组次之(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组最低,Ramsay评分C组最高,A组最低(p〈0.05)。结论0.2mg/kg地佐辛于手术结束前30min肌肉注射可安全有效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6.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早孕6~10周自愿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90例,随机分成3组(n=30),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 异丙酚组(RP组)和异丙酚组(P组).术中以不同的药物联合及不同的药物剂量静脉输注,并观察受术者的循环、呼吸情况、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后,受术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逐步增高(P<0.01),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术中有6例诉疼痛,5例诉头晕,3例诉肌颤等;RP组受术者给药前、后血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心率和呼吸明显减慢(P<0.01);P组受术者用药后血压和心率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5),均有一过性呼吸暂停,而后逐步出现深大呼吸,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和分钟通气量(MV)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ETCO2 低于术前水平(P<0.01).3组受术者镇痛效果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纯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注射,镇痛效果较好,有协同作用,循环系统稳定,呼吸抑制相对较轻,不良反应少,术后清醒快,其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但需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7.
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液在门诊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门诊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门诊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1进行诱导,手控速度2 mg.s-1,待患者神志消失后用微量泵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1.h-1,必要时缓慢追注丙泊酚20-30 mg;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1进行诱导,手控速度2 mg.s-1,待患者神志消失后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1μg.kg-1之后微量泵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1.h-1 瑞芬太尼4.0μg.kg-1.h-1。观察麻醉效果、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麻醉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回复时间、离院时间、术中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门诊无痛胃镜中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可靠,能充分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对机体应激反应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根据诱导时辅用镇痛药物的不同,按随机、双盲方法分为舒芬太尼(S)组、瑞芬太尼(R)组和芬太尼(F)组。分别于诱导前(T,基础值)、插管前即刻(T0)、插管后1?min(T1)、3?min(T2)、5?min(T3)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SpO2,并在各时点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T0时三组的MAP、HR和T时相比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R组下降幅度高于F、S组。F组:T1时的MAP、HR明显高于T时,亦高于相同时点的R、S组(P<0.01),于T2、T3时刻恢复至基础水平。R组:T1时的MAP、HR与T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T1 到T3 MAP、HR呈持续下降趋势,至T2、T3时已明显低于T时,有2例HR达55次/分。S组MAP、HR在T、T1、T2、T3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和E浓度除F组在T1、T2时高于基础值(P<0.05或P<0.01),其余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均能有效抑制插管时应激反应,同时舒芬太尼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行靶控静脉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手术行靶控输注(TC I)全凭静脉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50例;复合异丙酚行靶控血浆浓度输注并观察记录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心率、血压的变化、术毕停麻醉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送术后恢复室(PACU)、呼之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和离开PACU时间;并根据OAA/S及VRS评分,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疼痛评分及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即刻、气管插管后3 m in、气腹时及术后5 m in、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毕停药后呼吸恢复时间、送PACU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后时间;拔管后即刻、回病房后1.5 h的OAA/S及VR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瑞芬太尼组躁动和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TC I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及术中心血管反应小,术后恢复快,正确处理并发症不失为理想的麻醉镇痛药。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