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巢湖水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方法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鱼红细胞DNA损伤效应。结果 巢湖源水引起慧星细胞的百分率最高 (5 7.2 5 % ) ,滤前水最低 (2 7.6 3% ) ,出厂水经过二次加氯后慧星细胞的百分率有所上升 (4 4 .0 0 % )。结论 巢湖源水具有潜在致突变性 ,经混凝、活性炭吸附及沉淀处理后其DNA损伤作用有所下降 ,但氯化消毒可增加水中有机提取物的DNA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刁伟霞  胡大林  袁建辉  方道奎 《医学信息》2008,21(12):2251-2252
目的 了解某市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TSP)污染物有机组份(EOM)的遗传毒性.为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及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大流量自动采样器对某市城西工业区、旧城区及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气环境呼吸带(1.2-2.0m)TSP污染物分别进行采样;TSP颗粒物中的有机成份(EOM)运用二氯甲烷法(DCM法)抽提,最后以DMSO定客;利用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接受3种不同浓度EoM(5μl/ml、10μl/ml、20μl/ml)的毒性攻击实验;以DNA的损伤程度作为EOM遗传毒性的指标.以常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进行检测.结果 旧城区及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样本EOM未见明显DNA损伤效应,而城西工业区3种不同浓度的EOM可见16HBE细胞DNA损伤效应.结论 EOM是城西工业区大气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毒性成份.  相似文献   
3.
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在急性和亚急性经口染毒试验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染毒剂量(10m g/kg、30m g/kg 和50m g/kg)丙烯腈(ACN)及不同染毒时段(2h、14d、28d、和42d)对大鼠淋巴细胞DNA 的损伤情况。[结果] 在急性和亚急性染毒试验中,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均随ACN 染毒剂量增大或染毒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或染毒14d 组(P<0.01),且存在较好的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P< 0.01)。亚急性染毒试验中,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和染毒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DNA 的损伤程度可达到饱和。染毒组细胞DNA 损伤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对照组,单个细胞间的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随染毒剂量增大和染毒时间延长也逐渐增大。[结论] ACN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且损伤程度和模式受ACN 染毒剂量和染毒时间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顺姬  段链  黄梅  杨静玉  于海  吴春福 《中草药》2003,34(8):109-111
目的 研究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对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 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测定 6个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体内给药对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 DNA损伤的作用。结果 ig给予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 、 、 (1/ 3临床等效剂量、临床等效剂量、3倍临床等效剂量× 3 d)对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 DNA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 、 、 (1/ 3临床等效剂量、临床等效剂量、3倍临床等效剂量× 3 d)对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 DNA没有明显的损伤作用。结论 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 、 、 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外源核苷酸对免疫抑制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外源核苷酸对经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18~20 g昆明种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NEC)、阳性对照组(POC)和核苷酸组(NTG),每组10只。NEC组和POC组小鼠均饲喂半纯合无核苷酸的基础日粮,NTG组则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5%的核苷酸,实验期为21 d。在实验结束前18 h POC组和NTG组小鼠按照150mg/kg bw的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NEC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时测定脾脏和胸腺脏器指数,并取胸腺细胞,做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核苷酸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能极显著降低受损胸腺细胞百分率(P<0.01)和受损细胞DNA尾长(P<0.01)。结论:外源核苷酸能显著降低免疫抑制小鼠受损胸腺细胞百分率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太湖微囊藻毒素对细胞染色体及DNA损伤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太湖蓝藻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方法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太湖蓝藻水华中微囊藻毒素引起的细胞染色体及DNA损伤效应。结果太湖蓝藻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可明显增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并呈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显示可诱导中国仓鼠(V79)细胞DNA单链断裂,DNA断裂分级及细胞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太湖蓝藻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远期危害。  相似文献   
7.
二甲基甲酰胺诱发的人类外周血细胞DNA断裂损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 (N ,N -dimethylformamide ,DMF)诱发的人类外周血细胞DNA断裂损伤情况。〔方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SingleCellGelElectropheresis ,SCGE)。〔结果〕接触DMF的作业工人与对照组相比 (t检验 )各指标间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接触DMF的作业工人的 2年 -3年组、4年 -5年组、6年 -7年组与对照相比 (方差分析 )各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中彗星长、尾长、Olive尾矩、尾DNA 总DNA(%)四个指标的 6年 -7年组与 2年-3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长期接触DMF可引起DNA断裂损伤 ,断裂损伤程度随着接触年限的延长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苯并(a)芘[B(a)P]在体外实验条件下致健康人胚肝细胞(L-02细胞)DNA损伤的作用,建立B(a)P致肝细胞DNA损伤的体外实验研究模型.方法对L-02细胞分别用高(50μM)、低(25μM)剂量的B(a)P染毒2 h,然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选用Oliver尾矩值作为DNA损伤的分析指标,并依据尾部DNA含量/总DNA含量统计DNA损伤分级.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高低剂量的B(a)P均能引起L-02细胞明显的DNA单链断裂损伤,其Oliver尾矩值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高、低剂量的B(a)P对L-02细胞的DNA损伤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a)P剂量升高,引起肝细胞损伤的Oliver尾矩值也增大.实验组的总彗星样细胞数均较对照组高(P<0.01),高、低剂量的B(a)P引起的总彗星样细胞数间差异没有显著性.高、低剂量的B(a)P诱导不同损伤级别的细胞数不同(P<0.01),B(a)P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无损伤及轻度损伤细胞数较少,而中、重度损伤细胞数增多.结论低剂量的B(a)P即可引起L-02细胞DNA的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9.
Monohaloacetic acids (monoHAAs) are a major class of 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and are cytotoxic, genotoxic, mutagenic, and teratogenic. We propose a model of toxic action based on monoHAA‐mediated inhibitio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 as a target cytosolic enzyme. This model predicts that GAPDH inhibition by the monoHAAs will lead to a severe reduction of cellular ATP levels and repress the generation of pyruvate. A loss of pyruvate will lead to mitochondrial stress and genomic DNA damage. We found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reduction of ATP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after monoHAA treatment. ATP reduction per pmol monoHAA followed the pattern of iodoacetic acid (IAA) > bromoacetic acid (BAA) >> chloroacetic acid (CAA), which is the pattern of potency observed with many toxicological endpoints. Exogenous supplementation with pyruvate enhanced ATP levels and attenuated monoHAA‐induced genomic DNA damage as measured with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These data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SN2 alkylating potentials of the monoHAAs and with the induction of toxicity.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trongly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GAPDH inhibition and the possible subsequent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s linked with the cytotoxicity, genotoxicity, teratogenicity, and neurotoxicity of these DBPs. Environ. Mol. Mutagen. 54:629–637, 2013. © 201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砷、氟、黄绿青霉素和T-2毒素对SGC-790l细胞基因组DNA的损伤作用及特点。方法染毒剂量lOμmol/L,染毒后4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彗星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NA损伤。结果NaAsO2组尾长明显大于对照组;NaF组拖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IT组总拖尾率、尾长和尾动量均高于对照组;而T-2毒素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NaAsO2、NaF、CIT和T-2毒素均可引起DNA损伤,但各有特点,说明它们引起DNA损伤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