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240篇
口腔科学   78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00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619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201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48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小鼠釉质发育过程中成釉器中间层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其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non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TNSALP)的表达,探讨中间层在釉质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取出生后1、3、5、7、9、11、15d的BALB/c小鼠56只,解剖分离含下颌第一磨牙区的下颌骨,脱钙,制片,HE染色进行牙釉质发育情况的组织学观察,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二步法观察中间层细胞的凋亡及检测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并对TNSALP进行组织学定位.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结果:出生后1d.中间层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由比成釉细胞表达高的强阳性表达逐渐降低;至7d时,其表达为阴性,而且中间层细胞随釉质的发育逐渐凋亡.中间层细胞先于成釉细胞表达TNSALP,出生后5d时即呈现强阳性染色,而后其表达又逐步减弱;成釉细胞7d时开始出现阳性,且呈逐渐增强趋势.结论:中间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及其TNSALP的表达与成釉细胞具有相关性,提示中间层细胞有可能参与成釉细胞的分化及釉质形成.  相似文献   
3.
龙彦  凌涤生 《口腔医学》1998,18(1):11-13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正常口腔粘膜,轻中重度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共74例石蜡包埋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正常口腔上皮中,PCNA染色仅见于基层,而所有异常增生和鳞癌标本中,PCNA阳性反应出现在基层以上部位.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到鳞癌,PCNA阳性细胞的比率不断增加,每个标记细胞中PCNA染色程度亦显著增强.表明PCNA表达和口腔上皮的增殖潜能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口腔粘膜上皮癌变风险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舌癌术前化疗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表达的研究 ,探讨化疗作用机制。方法 对舌乳头状瘤、舌癌和舌癌术前化疗后标本共 3 4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酶标链亲和素生物素法(LSAB)染色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PCNA在舌癌中的表达最强 ,在舌癌术前化疗后的表达明显减弱 ( p <0 .0 5 )与舌乳头状瘤表达相似 ( p >0 .0 5 ) ,Bcl-2在舌癌化疗后及舌乳头状瘤中低表达 ( p >0 .0 5 ) ,舌癌中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5 )。结论 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提示舌癌术前化疗对肿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NA、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联系。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的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4例粘液表皮样癌均显示PCNA阳性,低分化组的PCNA表达较高分化组高(P<0.05)。Bcl-2为弱阳性表达,高分化组的Bcl-2表达较低分化组高,二组之间的Bcl-2阳性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性(P<0.05)。XFYW:PCNA与Bcl-2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小鼠牙胚发育后期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制备出生后BALB/C小鼠牙胚发育各阶段石蜡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牙冠发育及牙周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在釉质形成早期,中间层细胞、成釉细胞均呈PCNA阳性表达,且两者在同期表达强弱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随着牙冠发育的完成,PCNA的表达减弱;出生后第5天,内外釉上皮融合增殖形成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育,此时上皮根鞘细胞呈PCNA强阳性表达,牙囊组织亦呈现阳性表达,随着牙周组织的发育和重塑的完成,PCNA在各组织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细胞增殖是牙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调控机制,特别是在釉质形成及牙根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示PCNA可能是组织发生的初始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 p16蛋白与PCNA在染色与病理分型、神经侵犯、复发中的关系。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SP法 ,对 5例正常涎腺组织和 3 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p16蛋白及PCNA染色进行检测 ,并对患者进行 10年随访观察。结果 :3 6例腺样囊性癌中 ,不同病理分型癌细胞组织中 p16蛋白阳性染色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CNA阳性染色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有无神经侵犯癌组织中 p16蛋白阳性染色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有无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染色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CNA阳性染色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p16基因突变、缺失与腺样囊性癌病理类型有关 ,其表达水平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p16蛋白及PCN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临床评价肿瘤侵袭性和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托、补"三步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对溃疡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对照组37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消、托、补"三步法中药治疗,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胃溃疡复发率,并检测胃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再生蛋白Ⅰ(regenaration gene I,RegI)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胃溃疡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痛、反酸、纳差症状显著改善,胃黏膜PCNA表达显著升高,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消、托、补"三步法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修复,提高黏膜愈合质量,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胃黏膜病变组织PCNA、BCL-2和BAX的表达,探讨其在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88例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的病变组织中PCNA、BCL-2和BAX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结果:PCNA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BCL-2在胃癌中的表达最高,而BAX的表达与BCL-2相反,在浅表性胃炎中表达最强,经相关性分析PCNA与BAX成负相关(r=-0.320,P<0.01),与BCL-2成正相关(r=0.430,P<0.01)。结论:胃黏膜病变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变化过程中,PCNA、BCL-2和BAX表达的异常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层黏连蛋白(LN)和IV型胶原蛋白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病例资料齐全的SACC 78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R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EGFR、PCNA、LN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SACC中EG-FR基因扩增率(69.2%)与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1.8%)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且EGFR、PCNA、LN、Ⅳ型胶原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EGFR、PCNA表达水平间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LN蛋白、Ⅳ型胶原表达水平间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EGFR基因在SACC中明显扩增,EGFR、PCNA、LN、Ⅳ型胶原蛋白共同参与SACC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