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建(牙合)对其咀嚼系统(咬合力、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调节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10 ~ 2012-10间我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60名,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名患者,分别采用正中关系、长正中、肌力闭合道终点建(牙合),观察三组患者1周、3个月、1年后咬合接触、咀嚼效能以及下颌受力情况. 结果 三组患者1年后的咬合接触、咀嚼效能、受力情况等方面上均明显优于1周、3个月,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牙列缺失患者选取合适的建(牙合)方法对咬合接触、咀嚼效能、受力情况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咬合重建又称为重建,是通过修复的方式,使垂直距离适当恢复,改正颌位,使正常的关系重建。使颞下颌关节和颌面部肌肉的解剖生理相适合,消除异常导致的口颌系统紊乱,使其正常功能得到恢复。有效重建咬合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是否能够使垂直距离恢复正常,建立正常的关系[1]。由于咬合重建修复,使原有的咬合状态和低垂直距离出现变化,新的咬合关系和颌位重建,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通常需要使用过渡性的垫,严密观察患者的咀嚼系统反应,调整新的垂直距离,如果没有不适,则进行永久修复。评价咬合重建的效果,通常观察患者发音、咀嚼、咬合等功能的改善情况,面下1/3高度的恢复情况,肌肉关节症状的缓解情况[2,3],这些都是非客观描述性指标。T-Scan咬合力计和肌电图仪,是评价咬合重建修复的客观性指标,能够对咬肌群的功能活动、咬合中心点位置的改变、咬合力进行准确记录,客观反映患者治疗的效果。为探究咬合重建修复中咬合力及咀嚼肌群肌电变化,特选取我院15例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种不同颌间固定方法对口腔护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颌间固定是一种在颌骨骨折治疗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重建和调整咬合关系,以恢复口腔咀嚼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往常采用牙弓夹板行颌间固定,但存在着口腔卫生差的缺点,近几年来,临床引入了植入式钛钉颌问固定方法。本研究就以上2种不同颌间固定方法对口腔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颞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称颞下颌关节或颅颌关节,由下颌头、颞骨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组成,TMJ不仅是对称性关节,同时又是独特的联动关节,因此,其运动有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之分,两种运动的形式各不相同,对TMJ的结构和咀嚼肌等功能的要求亦有区别,提示了TMJ拥有与其他关节不同的复杂性,这一特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咀嚼系统(masticatory system,MS)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特征的复杂性,原因在于组成TMJ的骨骼以及周围附着的肌肉、韧带等几乎全部参与MS的构成,因此,咀嚼肌功能的正常与否是引发颞颌关节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syndrome,TMJs,ICD-10:K07.602)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建牙合对其咀嚼系统(咬合力、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调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10~2012-10间我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60名,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名患者,分别采用正中关系、长正中、肌力闭合道终点建牙合,观察三组患者1周、3个月、1年后咬合接触、咀嚼效能以及下颌受力情况。结果三组患者1年后的咬合接触、咀嚼效能、受力情况等方面上均明显优于1周、3个月,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列缺失患者选取合适的建牙合方法对咬合接触、咀嚼效能、受力情况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贺志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545-2546,F0003
每一名义齿修复科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形态与功能完美结合的义齿,我们称之为"优义齿"。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优义齿"呢?这些年很多技工在义齿的颜色和形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可是功能怎么样呢?功能好坏判定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功能,并非单纯指咀嚼效率,因为牙的功能是依靠神经、肌肉和颞下颌关节的相互  相似文献   
7.
咬合力是反映咀嚼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1]。近几年,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咬牙合和咬合力进行探讨,并采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量化,本文就对咬合力的定量测量方法及在口腔医学中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用下颌运动描绘仪对32名正常人和37名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病人下颌正中位进行了研究。正常人正中位稳定,病人中有9名由于干扰、夜磨牙、磨耗、单侧咀嚼和颞颌关节内错乱等引起正中位不稳定,表现为滑移,早接触或偏斜。  相似文献   
9.
咬合接触的生物力特性对于咀嚼功能是否得以正常发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在静态(例如:最大牙尖交错时的咬合接触)还是在动态咬合(例如:咀嚼运动中的咬合接触)时,尖窝关系都是上下牙之间的经典的咬合接触关系。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多向倾斜的牙尖斜面将所承受的咬合力向多个方向分散,从而避免个别牙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咀嚼运动中下颌从工作侧运动到最大牙尖交错位、再到非工作侧,该运动的途径以及运动过程中的咬合接触主要由上颌牙的面形态决定。咬合接触的紧密程度与咀嚼肌的收缩活动情况密切相关。为采集可重复性的、由面形态所决定的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接触信息时,建议对最大紧咬和最大范围咀嚼运动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总之在功能性正常咬合的概念中,除经典的正中关系/正中、组牙功能/尖牙保护等的内容外,还应包括静态/动态咬合中尖窝接触关系的生物力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韩永战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1104-1104
人外貌的戏剧性变化可通过牙弓中个别牙的遮盖、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完成。随着更多的在科学上符合解剖学原则的方法的应用,牙科医生不使用非自然的牙齿形态和/或造成在咀嚼系统中非生理的改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面部外貌。最重要的是临床医生不必打开患者的[牙合]垂直距离(VDO)以强求面部美容上的改变。与自然的人外貌相协调的保守方法能成功地完成面部美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