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PH)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PH组(并发PH,77例)和NPH组(无PH,78例)。对患者相关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并发PH的风险。结果 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Lasso筛选变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端脑钠肽前体[OR=1.000 4,95%CI(1.000 1~1.000 7)]、中性粒细胞计数[OR=1.396 4,95%CI(1.108 5~1.801 0)]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3.706 2,95%CI(1.481 5~10.150 8)]是APE患者并发PH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拟合优度R2为0.372,C指数为0.820。列线图预测模型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78、0.705和0.634,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采用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便捷、早期识别并发PH的APE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体C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S病例组及对照组各700例,采用TaqMan荧光探针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rs2277984 G/A、rs3745565G/C位点基因型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分析各位点多态性与IS发病风险的独立相关性。结果:rs2277984多态性与IS易感性无相关性;rs3745565仅在显性遗传模式下、未进行校正时,其GC/CC基因型增加了IS的发病风险(OR=1.37,95%CI 1.04~1.80,P=0.02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IS易感性不相关(P>0.05)。结论:C3基因多态性的2个基因位点可能不影响本地区IS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药中毒是我国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百草枯的禁止销售和使用,敌草快(diquat,DQ)成为首选的联吡啶类除草剂。近年来DQ中毒病例持续增多,是目前中毒研究的热点[1]。DQ中毒主要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预后与摄入量存在明确相关性,对人的致死量为6~12 g(即浓度为20%的DQ溶液56.10~112.20 mL),尚无特效解毒剂[2]。值得注意的是,肾脏既是DQ吸收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DQ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2,3]。无论是多见的经消化道途径,还是本团队报道的经肌肉注射途径中毒病例[4],DQ中毒患者均易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了更好地了解DQ中毒致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仅有尸检病理报道[5],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首次取得2例DQ中毒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审号:2020-SR-099),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中毒是一种以靶器官为主的全身性损害综合征[1]。急性中毒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都关注的重点问题, 也是我国急诊医学的亚专业方向之一[1,2]。急性中毒患者情况紧急, 给急诊科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有研究[3]显示4%~40%的患者需要送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另有研究[4]显示23%的入院患者为轻度中毒, 不需要治疗, 通过风险分层的评分系统对急性中毒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进行评估, 有助于及时、适当的治疗,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预测模型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广泛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5], BMJ杂志总结临床预测模型呈现形成有4类, 具体包括评分系统、图形评分表、列线图、网页计算器和手机应用程序[6], 其中评分系统具相对简单, 易于临床应用, 并被广泛医务人员所接受。那么关于急性中毒评分系统的应用情况如何?笔者通过系统检索发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 由于急性中毒的"异质性""散发性"等特点, 导致其相关评分系统的临床研究举步维艰[7], 本文就急性中毒评分系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三、休克、缺血/再灌流损伤这方面的论文,大部分是实验研究报告。1.Ford等报告,离体鼠心在Langendorff装置上,以Krebs缓冲液和FeSO425μmol灌流,合并应用/或不用抗坏血酸盐(ascorbate)1mmol。ascorbate促使氧自由基(OFR)、OH(羟自由基)产生,记录左室产生压LVGP、±dp/dt和冠脉流出液中LDH。实验表明,铁引起心肌抑制系由灌流的细胞外·OH所引起。2.Ferrogiaro等报告,离体鼠心停搏25min,继以45min再灌流,在再灌流最初3min时,给以acetyl-L-carnitine(ALC)200μmol,可改善恢复左室机械功。3.Ma等报告,阻…  相似文献   
6.
毒理学基础作为一门预防医学领域的主干课程,对理解化学物毒性及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这一目标,针对毒理学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旨在毒理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类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在ACI快速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24例ACI患者(ACI组),以同时期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78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42例;年龄42~ 75岁,平均(58.1±17.2)岁。ACI患者通过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血管病变,确定其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亚型(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明确病因型(SOD)及不明原因型(SUE)]。比较ACI组与对照组以及各TOAST亚型间外周血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及NLR与急性脑梗死TOAST类型的关系。 结果ACI组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1.321±0.690)mg/L比(0.050±0.021)mg/L]和NLR[(4.515±1.693)比(1.722±0.67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I患者类型包括LAA型(83例)、SAO型(76例)和CE型(65例),其中CE型患者的D-二聚体[(2.858±1.639)mg/L]及NLR(8.128±2.069)水平最高,而LAA型[(1.317±0.172)mg/L,(4.323±1.776)]又均高于SAO型[(0.655±0.672)mg/L,(2.210±1.6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CI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和NLR呈正相关[r=0.604,95%CI:0.644~8.475 ,P<0.05]。 结论ACI患者不同TOAST分型间的外周血D-二聚体、NLR水平存在差异,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对其进行早期分型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淮安地区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方法对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淮安急诊专科联盟中7家医院急诊中心收治的116例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行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的前瞻性观察。脓毒性休克诊断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结果研究期间共有283例急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根据排除标准排除167例。在纳入的116例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中,17.2%(20/116)患者1 h内监测乳酸、17.2%(20/116)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了血培养、70.1%(82/116)使用了抗菌药物、13.8%(16/116)液体复苏晶体液≥30 ml/kg以及49.1%(57/116)复苏过程中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116例中,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完全执行者13例(11.2%,完全执行组),未完全执行者103例(未完全执行组)。与未完全执行组相比,完全执行组的液体复苏量明显增加[33.7(30.0,37.5)比8.9(7.3,10.8)ml/kg,Z=-4.78,P<0.001],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70.0(70.0,76.7)比67.7(61.7,76.7)mmHg(1 mmHg=0.133 kPa),Z=-2.00,P<0.001],血乳酸水平明显降低[3.0(2.0,3.2)比4.4(3.7,7.2)mmol/L,Z=-2.76,P=0.006]。收入重病医学科(ICU)者完全执行组9例、未完全执行组71例,两组ICU病死率[4/9比50.7%(36/71)]、住院病死率[4/13比43.7%(45/103)]和28 d病死率[4/13比44.4%(48/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差,需加强相关质量管理培训。  相似文献   
9.
本人此次赴美,首先参加了5月5日-8日在Colorado州首府Denyer市举行的美国急诊医学学会(SocietyAcademicEmergencyMedicine,简称S.A.E.M.)1996年学术年会。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计1000人左右,大多来自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会上报告和张贴展示的学术论文共466篇,每天还有许多午餐讨论会等等。会议期间本人还出席了该学会两个学组即国际急诊医学学组和心肺复苏/缺血/再灌流损伤学组的成立和讨论,并被接纳为该两学组的成员,今后将可能在这方面不断获得更多的学术信息。兹将此次年会上报告的论文,择其要者,未加评论地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目标体温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不同实施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转机时间超过24 h的ECPR患者,根据ECPR患者TTM实施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医用物理升降温仪实施TTM,对照组采用医用水循环升降温毯实施TTM,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体温、目标体温,体温诱导时间、临床操作用时、日体温最大波动、患者预后及降温并发症。结果 共纳入58例ECPR患者,总体出院存活21例(36.2%),其中对照组8例(28.6%),观察组13例(43.3%)。两组患者基础体温、目标体温、神经功能指标、降温并发症(下肢缺血、血流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诱导时间(h:6.04±0.69 vs. 2.22±0.44)、临床操作用时(min:9.52±0.40 vs. 3.54±0.34)、日体温最大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