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I、Ⅱ相代谢酶中CYP1A1,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用PCR和PCR-RFLP方法,资料分析用SAS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1997年1月~1998年12月经扬中市人民医院确诊,肠型胃癌病例112例;同期该地无上消化道肿瘤的"健康"人群为对照,共675例.结果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仅GSTM1缺失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有显著性相关,OR=1.95(CI:1.22-3.14);当GSTM1和GSTT1同时缺失时,对胃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OR=1.98,CI:1.02-3.85;未见CYP1A1突变基因与GSTM1或GST1缺失基因型对胃癌的发生有交互作用.在多因素Lo gistic回归分析中,也以GSTM1缺失基因型为最重要的遗传危险因素,胃癌家族史也有显著意义,环境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既往吸烟史和既往饮酒史.同时发现CYP1A1和GSTM1基因与吸烟、饮酒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具有GSTM1缺失或CYPlAl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属胃癌高危险人群,在肿瘤防治方案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YP1A1突变基因型与吸烟、饮酒因素对胃癌发生的交互作用及作用方式。方法: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胃镜及病理确诊的肠型胃癌,共112例,以同期上消化道肿瘤病例的“健康”同胞、配偶和配偶的同胞为对照组,共676例,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其基因型,多基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胃癌的相关性。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未见CYP1A1突变基因型与胃癌危险性之间有统计学关联;但CYP1A1基因型与吸烟对胃癌发生有明显交互作用,显增加胃癌的危险性,交互作用系数γ为2.82,OReg值为5.00,为2型交互作用中的超相乘模型,进一步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显示;突变基因型与吸烟量,开始吸烟年龄均呈“低暴露-基因效应”方式。即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交互作用的强度逐渐降低。CYP1A1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史的交互作用有减弱效应,OReg值为2.22,γ为0.46,但呈“高暴露-基因效应”。结论CYP1A1突变基因型与吸烟、饮酒对胃癌均有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这些结果提示CYP1A1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应完成戒烟、限制大量饮酒、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与胃癌发病年龄及早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胃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利用112个与胃癌发生风险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构建PRS,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的关系。将发病年龄<50岁的病例定义为早发胃癌病例,以低遗传风险(PRS≤20%)为参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早发诊断年龄为时间变量分析中遗传风险(PRS:20%~80%)和高遗传风险(PRS>80%)与胃癌早发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8 629例胃癌病例,其中,男性6 284例(72.82%),女性2 345例(27.18%),发病年龄为(60.61±10.80)岁。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05,P<0.001),PRS越高胃癌发病年龄越小,低、中、高遗传风险组胃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1.68±10.33)岁、(60.53±10.79)岁、(59.80±11.20)岁。PRS与胃癌早发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中遗传风险:HR=1.19,95%CI:1.03~1.39,P=0.022;高遗传风险:HR=1.44,95%CI:1.20~1.71,P<0.001)。结论 高PRS不仅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同时也是胃癌早发的危险因素,PRS可作为遗传检测指标评估胃癌发病和早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胃癌易感性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有效分析样本包括肠型胃癌93例,胃贲门癌50例,对照246人。结果i NOS基因第16外显子存在C→T多态性(产生Tsp509I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使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Ser)改变为亮氨酸(Leu),对照人群T等位基因频率为13.21%,单独存在C→T多态性与肠型胃癌、胃贲门癌易感性增加无统计学关联,但与吸烟因素同时存在,对肠型胃癌、胃贲门癌产生明显的2型超相乘交互作用;与缺乏CagA抗体同时存在,对胃贲门癌产生明显的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iNOS基因C→T多态性可能是胃癌的易感基因,特别与吸烟、缺乏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的肠型胃癌、胃贲门癌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三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南方某汉族人群3种肿瘤易感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人群为分析对象,包括有血缘关系内对照290人和无血缘关系外对照404人。结果 3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在性别、居信地区、胃癌家族史、吸烟史等混杂因素中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个别组在年龄、饮酒史中的分布有差异,在相关性分析时需调整。CYP1A1 Ile/Val基因型频率为33.43%,Val/Val为5.62%,与中国人、日本人频率接近,但明显高于美洲、欧洲白人及美国黑人;GSTM1缺失基因频率为53.48%,在中国人群中也有一定差异;GSTT1缺失基因频率为45.78%,显著高于白种人和美国黑人。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CYP1A1突变基因频率和GSTT1缺失基因频率高于其它种族,而GSTM1缺失基因频率与其它种族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
DHPLC方法对中国人iNOS基因Tsp多态性的发现与初步证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人iNOS基因是否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中国人中的频率.方法:DHPLC方法结合直接测序和PCR-RF LP技术,在有代表性的中国人中进行筛查.结果:在iNOS基因全部被测外显子中,有6 个外显子发现可疑双峰图型,可能存在杂合突变,对其测序后在iNOS基因第16外显子发现C→T突变 (称为Tsp多态性),使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 (serine,Ser)改变为亮氨酸 (leucine,Leu),设计PCR-RFLP方法并监测全部测序样本,PCR -RFLP与测序结果一致.在有代表性的43例中国人中,Ser和Leu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5.58% (65/86)和24.4 2% ( 21/86);三种基因型观察频率分别潍 Ser/Ser:62.79%; Ser/Leu:25.58%; Leu/Leu:1 1.63%, 与期望频率(分别为57.12%, 36.91%和5.96%)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符合H 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iNOS基因Ts p多态性,且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