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感染HBV可引起重型肝炎,由于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发病机制复杂,始终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机体免疫应答、内毒素与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Tc细胞在清除HBV的同时,不但损伤肝细胞,其免疫复合物还可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肝细胞大片坏死,尤其是内毒素血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TNF-α、IL-6和IL-1等,可引起肝细胞膜损伤、微循环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口服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t)后检测胃溃疡愈合情况及局部和CD34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基因药物St-HGF对乙酸性大鼠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乙酸性胃溃疡大鼠77只,并随机选出5只,给予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st后观察GFP在大鼠胃壁中的分布,剩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n=24):St-HGF治疗组,St治疗组,NaHCO3对照组;增菌后各组动物于造模第2日起灌胃相应药物,隔日一次,分别于给药后7,14,21 d取胃溃疡组织行HE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给药后7 d光镜下溃疡部位黏膜消失,局部有大量坏死组织,各组胃黏膜上皮爬行不明显;给药后14,21 d,St-HGF组黏膜上皮增生较另两组快(P<0.01);给药后7,14,21 d,CD34蛋白在St-HGF组的表达高于另两组(P<0.05),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St-HGF可促进实验性大鼠胃溃疡黏膜上皮修复和溃疡面血管增生,加快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3.
1材料和方法Fe2O3纳米磁流体由兰州大学化工化学院制备(采用谷氨酸修饰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TEM示Fe2O3纳米微粒直径为20nm).治疗用交变磁场由兰州大学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穿刺用CT机为Picker PQ 5000螺旋CT机,采用22G Chiba针(COOK公司)及常规穿刺包.新西兰大白兔12只,体质量2.6~3.4(平均2.9)kg,雌雄不限,制备方法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4.
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的质量控制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并控制实验质量.方法:采用改进的MSP法检测正常胃粘膜及胃癌组织中eaveolin-1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运用饱和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其中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厚度为8μm;采用热启动PCR:反应体系为25μL、变性温度设定为95.5℃、循环数设定为30.结果:新鲜组织较石蜡包埋组织更适于MSP实验,但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同样可用于MSP实验,并且8μm厚的石蜡包埋组织能获得较完整的DNA链.热启动PCR效果良好:25μL体系敏感性优于50μL体系,95.5℃可以使含CpG岛的DNA链解链更完全,30个循环足以扩增小于150 bp的目的片段.结论:采用改进的MSP技术,可获得较好的DNA模板,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成功率,更适于甲基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硒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WX  Cao XZ  Zhu RZ 《癌症》2003,22(9):927-931
背景与目的:近年研究表明硒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其与端粒酶活性以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二氧化硒(seleniumdioxide,SeO2)对肺腺癌细胞株GLC-82的体外作用,探讨SeO2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SeO2作用不同时间对肺癌GLC-8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TRAP-PCR-ELISA法检测SeO2作用前后GLC-82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SeO2作用后GLC-82细胞的凋亡率;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DNA梯状带;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GLC-82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在3、10、30μmol/LSeO2作用下,GLC-82细胞的生长和端粒酶活性明显受抑制,24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7%、12.8%、31.8%,72h时分别达15.1%、51.2%、61.1%;24h时端粒酶活性分别为1.173±0.029、1.127±0.067、1.050±0.098(P<0.05),48h时为1.150±0.026、1.047±0.060、0.950±0.036(P<0.05),未处理组24h和48h时端粒酶活性分别为1.227±0.032、1.167±0.023;流式细胞仪检测二倍体峰前出现凋亡峰,30μmol/LSeO2与GLC-82细胞共育24h、48h、72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7%、3.8%、12.1%;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细胞凋亡典型梯状条带;SeO2作用后,GLC-82细胞呈典型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腺癌又称恶性嗜酸细胞腺瘤及恶性大嗜酸粒细胞瘤,是与嗜酸细胞腺瘤相对应的、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如乳腺、甲状腺、胰腺、腮腺和皮脂腺[1]等,临床上极少见,发生于涎腺的嗜酸性细胞癌报道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入院前6小时无明显诱因睡眠时出现左侧鼻腔点滴状出血,自行填塞无效,以"鼻衄"于2010年11月5日收入我院。患者平素体质良好,患糖尿病13年,长期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6岁,主因右肩关节疼痛10月余,活动时自感右肩关节疼痛加重20天入院.患者继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头颈胸腹部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肘关节及肱骨近端无明显肿胀及畸形.主动活动时右肩关节最大外展25°、前屈30°,不能上举;被动活动时右肩关节最大外展80°、前屈80°.右肱骨大关节及三角肌止点处压痛,纵向叩击右肘关节时肱骨近端有疼痛.  相似文献   
8.
周俊  张黎  邢传平  陆建荣  杨斌  杨凯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4):283-283,I074
患者女性 ,4 5岁。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 ,发现右肺中叶有一孤立的境界清楚的高密度结节影 ,2 5cm× 2cm大小。临床诊断 :良性病变 ,考虑结核瘤。 1年后CT复查 ,病灶无明显变化。腹腔镜右肺中叶切除术 ,组织送检。病理检查 巨检 :右肺组织一叶 ,表面光滑无粘连 ,切面于右肺叶正中见一 2 5cm× 2cm卵圆形肿物 ,边界清楚 ,灰白与紫褐色相间 ,少部分区域呈海绵状 ,挤压时有血性液体流出。镜检 :肿瘤细胞位于肺间质内 ,圆形、多边形及卵圆形细胞 ,大小一致 ,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 ,有小核仁。胞质淡嗜酸或透明 (图 1) ,无核分裂象 ,未见坏…  相似文献   
9.
背景: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EpCAM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发现使对肿瘤干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的观察成为可能。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完成。 材料:6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取自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2005/2007外检档案。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年龄29~90岁。 方法:根据结直肠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EpCAM和CD44,标记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应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定位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并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对应位置上观察其形态特征。 主要观察指标: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 结果: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细胞的0.1%~30.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大小较一致,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其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 结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耐药的根源,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可为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和分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