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373篇
  国内免费   10346篇
  完全免费   45538篇
  综合类   298257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2979篇
  2021年   4817篇
  2020年   2451篇
  2019年   3115篇
  2018年   4294篇
  2017年   4549篇
  2016年   4296篇
  2015年   4046篇
  2014年   29602篇
  2013年   31207篇
  2012年   39015篇
  2011年   40350篇
  2010年   28489篇
  2009年   25754篇
  2008年   18104篇
  2007年   18849篇
  2006年   14469篇
  2005年   7082篇
  2004年   4283篇
  2003年   3181篇
  2002年   2786篇
  2001年   1600篇
  2000年   1153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111,自引:4,他引:107  
目的 总结马兜铃酸肾病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分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经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58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进行了肾功能、电解质、尿酸化功能检查,并做肾穿刺进行了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并对部分病人所服药物的马兜铃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薄层析扫描法)。结果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特点,马兜铃酸肾病可分为3型:(1)急性型(4例):病理呈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2)肾小管功能障碍型(7例):病理呈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3)慢性型(47例):病理呈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衰竭,部分病例肾损害进展迅速。用类固醇激素对本病部分病人进行治疗,前二型个别病例病情好转。药物分析已证实马兜铃酸存在。结论 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确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病,此病至少可分为3种临床-病理类型,各项预后不同。类固醇激素是否对此病确具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总被引:78,自引:15,他引:63  
目的 了解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及成效。方法2003年8~9月,应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及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部门进行定性与定量调查。结果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初具规模,政府专项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人员培训广泛开展,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软、硬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举办类型的多元化局面已初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部分地区在政府经费投入、社保等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基本务件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应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法地位;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合理分配社区卫生资源;制定医保倾斜政策,促进病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流动;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分类指导,开发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合理划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范围;认清社区卫生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建设,完善其基本功能;加强全科医学培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业务水平;提倡对病人的就医指导,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时间和地域可及性的优势,努力创造对技术和资源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6  
Cheng H  Hu F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54-2757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的耐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从来自胃镜室的159例有上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取得胃窦黏膜组织,经微需氧条件培养获得临床分离的Hp菌株,采用E-试验的方法测定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北京地区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999-2000年36.0%(18/50)和10.0%(5/50),2001-2002年43.1%(47/109)和18.3%(20/109),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混合耐药率为:1999-2000年10.0%(5/50),2001-2002年14.7%(16/109),仅发现1株阿莫西林耐药菌株(1/49)。结论 北京地区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克拉霉素的耐药菌株及混合耐药菌株也较为常见,阿莫西林耐药菌株罕见。  相似文献
4.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6,自引:14,他引:62  
目的 研究经面罩机械通气(FMMV)对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34例肺水肿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给予FMMV,观察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和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 FMMV后30min内,91%的患者能较好耐受,所有患者呼吸困难皆明显改善,呼吸频率由(37±7)次/min降至(26±5)次/min(P<0.05),心率由(122±21)次/min降至(94±27)次/min(P<0.05),4例(18%)低血压患者血压迅速回升。77%的患者24h内咳嗽、咳痰和肺部湿啰音基本缓解。临床症状的总体好转速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吸氧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1h后PaO_2由(62±10)mm Hg升至(78±18)mm Hg(P<0.05),2~6h后升至(96±22)mm Hg(P<0.05),PaO_2升高的速度和幅度皆较对照组显著;脱机时,治疗组在吸空气条件下PaO_2维持在(79±8)mm Hg(P<0.05),PaCO_2和pH也逐渐恢复正常。95%的患者在24~48h内脱离呼吸机。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FMMV可迅速改善心功能,并更快改善肺水肿和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5.
不动杆菌属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目的 调查B内酰胺酶、整合子、外膜蛋白(Omp)及外排泵在多重耐药和泛耐药不动杆菌属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1999至2004年北京、广州和福州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非重复的90株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型确定这些耐药株的亲缘关系,选取7个不同克隆深入研究其机制。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的等电点;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对各种B内酰胺酶TEM、SHV、PER、OXA-、IMP-、VIM-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对整合子基因进行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发生泛耐药株P克隆的暴发流行,此克隆株对常用广谱抗菌药物均不敏感。7个不同克隆株均产多种B内酰胺酶:TEM-1酶、高产AmpC酶、SHV型酶、OXA-23型碳青霉烯酶(6株)及IMP-8型金属酶(1株),1个克隆株还产PER-1型酶。这7个克隆株对大多数超广谱6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红霉素、氯霉素、利福平均耐药,2个克隆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敏感,4个克隆株对左氧氟沙星敏感。所有7株对米诺环素、黏菌素敏感。发现5种不同结构的整合子,携带水解氨基糖苷类、利福平、氯霉素及碳青霉烯类(bla1MR-8)的耐药基因。结论 不动杆菌产生OXA-23型碳青霉烯酶或IMP型金属酶、通过基因重组获得各种携带不同基因盒的整合子,共同介导其多重耐药性或泛耐药性。泛耐药株对个别不常用的抗菌药物如黏菌素、米诺环素仍敏感。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Li ZH  Ji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19-1520
近30年来,在急救医学创立发展历程中,立足于医院外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的抢救,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20世纪后十几年,全球灾害形势严峻,为此联合国将20世纪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进入21世纪后形势仍未好转。年轻的中国救援医学事业,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中承担重任,同时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救援医学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人工虫草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碳粒廓清法、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法及溶血素试验法 ,观察人工虫草多糖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虫草胞内及胞外多糖能显著地增加碳粒廓清指数K及吞噬指数α ,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胞内多糖并能显著地增加小鼠耳肿胀度 ,增强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 ,提高溶血素水平 ,提示人工虫草胞内多糖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附1376例报告)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新治疗方案和有效方法。方法 对不同研究阶段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案、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将历时24年的临床治疗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1980~1990年),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辅;第Ⅱ阶段(1991~1993年)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强调并发症的中转手术治疗;第Ⅲ阶段(1994~2003年)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程后期的感染和局部并发症的治疗。结果 随着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不断完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下降。三个阶段的手术率分别为77.59%、54.54%和19.38%,而病死率则分别为40.52%、17.17%和10.77%。结论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是继发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手术指征应从严掌握。  相似文献
9.
护士工作疲溃感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7,自引:7,他引:50  
目的探讨护士工作疲溃感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35名护士的工作疲溃感、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护士的工作压力为2.01,属中等水平,其首要工作压力为工作量与时间分配方面,最大压力源为工作量太大;护士的情绪疲溃感与工作无成就感均为高度,工作冷漠感为中度;护士的工作压力与情绪疲溃感及工作冷漠感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2和0.363;应对方式对护士工作疲溃感有影响,积极应对有助于降低护士长的工作无成就感,消极应对可以加重情绪疲溃感、工作冷漠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的产生。结论护士的工作疲溃感严重,并受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影响,建议关注护士工作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减轻护士的非护理性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方案,加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积极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The infarct size determines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repairing scar area by transplanting bone marrow stem cells. However, effectiveness of intracoronary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 patients with AMI still remains unclear.Methods Sixty-nine patients with AMI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racoronary injection of BMSCs (n=34) and saline (control group, n=35) groups. Serial singl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 (SPECT), cardiac echo and cardiac electromechanical mapping were done at the designed time intervals until six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BMSCs or injection of saline. Results The proportion with functional defec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BMSCs patients after three months [(13±5)%] compared with that pre-transplantation [(32±11)%] and the control group [(28±10)%] at three month follow-up (P&lt;0.05, respectively). Wall movement velocity over the infracted reg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BMSCs group [(4.2±2.5) cm/s vs (2.2±1.3) cm/s, P&lt;0.05], but not in the control group [(2.2±1.5) cm/s vs (2.7±1.7) cm/s, P&gt;0.05].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three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BMSCs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at pre-implantation an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three months post-injection [(67±11)% vs (49±9)% and (53±8)%, P&lt;0.05 respectively]. SPECT scan results showed that perfusion defect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MSCs group at three-month follow-up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34±66)cm2 vs (185±87)cm2, P&lt;0.01]. At the same tim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136±31) ml vs (162±27) ml, P&lt;0.05] and end-systolic volume [(63±20) ml vs (88±19) ml, P&lt;0.05] decreased synchronously. The ratio of end-systolic pressure to end-systolic volume [Psyst/ESV, (2.84±1.30) mmHg/ml vs (1.72±1.23) mmHg/ml, P&lt;0.05]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ardiac electromechnical mapping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t three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of BMSCs compared with that pre-injection in both cardiac mechanical capability as left line local shorting [LLS, (11.29±1.64)% vs (7.32±1.86)%, P&lt;0.05]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as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unipolar voltage [UV, (10.38±1.12) mV vs (7.61±1.09) mV, P&lt;0.01]; perfusion defect decreased from (36.2±6.2) % to (20.3±5.31)% (P&lt;0.01). Twenty-four-hour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demonstrated no arrhythmias occurred at three-months follow-up.Conclusions The transplantation of BMSCs might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it is safe and feasible with no deaths or malignant arrhythmi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