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177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324篇
内科学   292篇
皮肤病学   55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科学   222篇
综合类   621篇
预防医学   285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266篇
  1篇
中国医学   199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4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致密性骨炎(OCI)和其他疾病有时难以鉴别,探讨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为OCI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目的 探索女性OCI患者的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OCI的61例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15~50岁,平均(33.8±6.6)岁,病程2周~15年。选择同期61例女性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5~48岁,平均(35.6±7.6)岁。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并对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病情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45.4±2.9)g/L低于对照组(46.5±2.8)g/L(t=2.190,P<0.05)。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0.28(0.23,0.37)μg/L〕、N-端骨钙素(OC)〔13.1(11.2,16.2)μg/L〕、25-羟维生素D3〔25-(OH)VD3〕〔(14.1±5.1)μg/L〕低于对照组〔0.36(0.29,0.48)μg/L,15.6(13.7,17.3)μg/L,(17.5±6.6)μg/L〕(Z=-2.983、-3.255,t=3.081,P<0.05)。长病程亚组OC水平〔14.6(12.4,18.5)μg/L〕高于短病程亚组〔11.7(10.2,14.0)μg/L〕(Z=-2.407,P<0.05)。多孕亚组β-CTX〔0.25(0.22,0.32)μg/L〕、OC水平〔12.2(10.3,15.0)μg/L〕低于非多孕亚组〔0.33(0.26,0.44)μg/L、13.4(12.0,18.8)μg/L〕(Z=-2.486、-1.89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均呈负相关(rs=-0.276、-0.298,P<0.05),OC与体质指数(BM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rs=-0.284、-0.374、-0.360,P<0.05),25-(OH)VD3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s=0.275,P<0.05)。 结论 女性OCI患者血清OC、β-CTX水平明显降低,可为鉴别其他疾病提供依据;血清OC水平可以反映OCI患者的严重程度,同时OC水平与患者妊娠次数相关;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细胞因子角度,探究人参败毒散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收集人参败毒散中活性化合物,结合药物靶点数据库收集细胞因子风暴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药材-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通过String和DAVID数据库对靶点的互作网络、GO功能和KEGG通路进行分析。结果人参败毒散"药材-活性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包括10种药材,211个活性成分和151个疾病靶点。互作网络发现人参败毒散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治疗COVID-19的靶点可能包含STAT3、MAPK1、NFκB1、PIK3CA、MAPK3、TNF、CXCR4、VEGFA、IL-6、IL-2等。GO功能分析发现上述靶点在生物功能方面涉及趋化性、类固醇代谢过程等;在分子功能方面涉及血红素结合、铁离子结合、氧结合等;在细胞组成方面涉及细胞表面、细胞膜等。KEGG通路富集发现上述靶点参与查加斯病通路、HIF-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的调控。结论人参败毒散可能通过调节趋化性细胞因子,增加血氧饱和度,抑制STAT、MAPK、NFκB、PIK3K、IL-6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实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形成的抗COVID-19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毛蕊花糖苷合酶基因(Rg Ac S1),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方法在地黄的转录组数据库中通过注释和比对,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分子克隆。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以农杆菌瞬时表达法观测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Rg Ac S1基因在地黄块根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地黄1个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全长编码序列,c DNA长度为1 659 bp,包含1个1 29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75 900,具有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典型结构域,命名为Rg Ac S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g Ac S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分布。q RT-PCR分析表明,Rg Ac S1在地黄的周皮和根毛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Rg Ac S1基因在地黄品种北京1号、QH1和85-5中非菊花心中表达量均高于菊花心中的表达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明确了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Rg Ac S1基因在毛蕊花糖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通过数据库检索并预测大承气汤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急性胰腺炎的疾病基因;并对关键靶点和相关活性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DAVID"富集分析"得到大承气汤的活性成分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过程中所涉及的功能及通路,最终构建"中药材-活性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综合网络。在大承气汤中发现了108种活性化学成分可与28个疾病靶点相关联,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其对应化合物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经DAVID富集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438条,分子功能31条,细胞组成17条,KEGG通路富集96条。大承气汤可能通过药物反应、脂多糖反应和反向调节凋亡等生物过程,抗炎、抗氧化活性、反向调节细胞凋亡以及调节胰腺分泌等方式来实现其药效作用,涉及IL-17,TNF,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该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大承气汤以多种成分协同作用于多靶点、多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分子机制,为生物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越来越高发,具有低龄化趋势,代谢综合征常伴随发生,此种情况下的高血压往往是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临床表现常与“亚健康”状态混淆,未能引起患者甚至部分医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舒张压高之危害十分明显,不容忽视。尽管现代医学对舒张压高的病因及病理机制有明确的阐述,但是暂时没有特效的药物。李延教授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中运用泽泻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舒张压高之眩晕,切中病机,加减灵活,屡有良效。文中从中医角度阐述舒张压高的病因病机,介绍李师辨病辨证思路,组方用药特点,附三则典型验案,另加个人心得体会,以期为舒张压高的有效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利用充气保温毯设置不同保温温度和时间对老年肝癌患者术中体温及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8 年2 月至2018 年11 月拟于全麻腹腔镜下行肝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20 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4 组,每组30 例,患者自入室至术毕全程使用充气保温毯保温,每组具体实施:中档组(M组),自患者平卧至出手术室持续给予38 ℃热空气吹入保温毯中;综合组1(Z1 组),患者平卧后先调整加热充气温度为43 ℃热空气吹入保温毯,1 h后调节为38 ℃的热空气吹入,直至手术结束;综合组2(Z2组),患者平卧后先调整加热充气温度为43 ℃热空气吹入保温毯,2 h后调节为38 ℃的热空气吹入,直至手术结束;高档组(H组),自患者平卧至离开手术室调整加热充气温度为43 ℃热空气持续吹入保温毯。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开始后1 h(T3)、手术开始后2 h(T4)及手术结束时(T5)5个时间点记录四组患者鼻咽温,术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寒战、躁动、发热等麻醉恢复情况,比较4 组患者术中的保温效果及对麻醉恢复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自入室至术毕测得鼻咽温均随时间呈逐步下降趋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62.690,P<0.01);T3、T4 时点M组鼻咽温低于Z1、Z2和H组;T5时点Z1组鼻咽温高于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Z1和Z2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M和H组;Z1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小于M、Z2和H组;Z1和M组患者的发热发生率低于H组和Z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充气加温毯设置为43 ℃ 1 h后调节为38 ℃的保温策略更有利于维持老年肝癌患者腹腔镜手术的术中体温,对术后麻醉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相关基因,进而探讨发病机制,为GBM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4290和GSE15824,应用GEO2R筛选GBM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关键基因模块,筛选GBM靶基因。进一步运用ONCOMINE数据库验证临床组织样本中靶基因与GBM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76个DEG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在血管生成的正调节、抗原的呈递和处理、信号转导、调节自噬等方面存在显著富集。共挖掘出POSTN、TAGLN、CALD1、EPCAM 4个GBM靶基因,经证实均在临床GBM组织样本中存在显著上调且靶基因的上调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共挖掘出4个与GBM显著相关的靶基因,可能是未来GBM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LK7-AS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及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2017年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标本45例,2007版WHO分级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Ⅳ级12例。另选择其中10例瘤旁正常脑组织作对照。体外培养U251细胞和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NHA)。U251细胞根据转染质粒分成四组:转染miR-375 mimic组、转染si-MLK7-AS1组、同时转染miR-375 inhibitor和si-MLK7-AS1组以及只转染miR-375 inhibitor组。RT-qPCR检测MLK7-AS1和miR-375的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LK7-AS1与miR-375之间的关系;CCK-8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U251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组织MLK7-AS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织(P<0.05),而后者明显高于瘤旁正常脑组织(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织miR-37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织(P<0.05),而后者明显低于瘤旁正常脑组织(P<0.05)。U251细胞MLK7-AS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HA(P<0.05),miR-37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HA(P<0.05)。序列分析显示MLK7-AS1和miR-375 存在特异性结合序列,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U251细胞MLK7-AS1负调控miR-375表达。沉默MLK7-AS1表达通过上调miR-375表达明显抑制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P<0.05)。结论 lncRN AMLK7-AS1可能通过调节miR-375的表达水平在人脑胶质瘤中发挥着促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豚鼠离体回肠模型及小鼠类致敏实验评价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的安全性。方法 建立豚鼠离体回肠模型,依次考察0.2、0.4、0.6、0.8、1.2、1.4、1.6 mg/mL质量浓度的YQFM对静息离体肠、乙酰胆碱(Ach)及组胺(His)诱导的离体肠收缩的抑制率;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48/80,25 mg/kg),YQFM低、高剂量(780、3 135 mg/kg,分别为临床等效剂量的0.85和3.43倍)组,分为尾iv含0.4%伊文思蓝(EB)的药液及不含0.4% EB的药液两部分进行体内类致敏反应实验,依次比较各组小鼠耳廓蓝染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中His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对耳、肺组织进行HE染色及病理检查。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YQFM既能够抑制离体肠的自主收缩,又能抑制Ach和His导致的离体肠痉挛;体内实验表明,YQFM低剂量组耳廓蓝染率,His、5-HT含量均在正常范围,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43倍临床等效剂量时耳廓蓝染率,His、5-HT含量略高,病理结果见轻微炎症反应。结论 YQFM的安全性基本良好,临床使用时需对使用剂量稍加注意,以防轻微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