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生物活性及可加工性等,作为再生医疗产品中重要的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神经、骨、软骨、肌腱、韧带、血管植入物和皮肤修复中。为了保证胶原蛋白基再生医疗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有必要建立适当的质量控制体系。本文重点从原材料、产品性能、病毒去除/灭活、包装和灭菌等方面来探讨胶原蛋白基再生医疗产品质量控制的考虑要点,为该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及监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设备制备的富氧空气主要用于临床治疗,必须通过质量控制以保证患者安全,但目前行业标准“YY 0298-1998”中对PSA制氧设备制备的氧气的部分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描述并不清楚.本文针对PSA设备制备的富氧空气的理化指标中,CO含量、CO2含量、固体物质含量和固体物质粒径4个项目的检测方法做了适当调整并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优化气路解决了现行标准中无法同时检测CO和CO2的问题,提高了检测效率.采用注射器滤头替代粉尘捕集器进行固体物质含量的检测,并结合倒置显微镜对其粒径进行了考察.结果 CO最小检出限为0.1×10^-6(体积分数),CO2最小检出限为0.08×10^-6(体积分数),能够满足标准中对CO和CO2含量检测的规定,符合方法学验证的要求.样品中固体物质含量为小于0.1 mg/m^3、最大固体物质粒径为4.00 μm,均符合YY 0298-1998中的要求.结论 本文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优化试验方案并对PSA设备制备的富氧空气进行检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对评价PSA设备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准确、不受基质干扰的测定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降解液中降解产物乙醇酸和乳酸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验证,为PLGA类产品的降解液的质量分析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方法通过优化色谱柱、色谱条件和不同p H值的乳酸和乙醇酸标准溶液的色谱峰面积的比较等方法,确定色谱条件和样品降解液预处理方法,用Waters 1525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1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亲水性C18柱,20 mmol/L的KH2PO4水溶液为流动相(p H=2.8)和0.6 m L/min的流速等色谱条件可使降解液中的乙醇酸和乳酸得到良好的分离;同时,样品降解液的p H值宜调节至2.8~3.5范围内以对降解液中的乙醇酸和乳酸进行准确定量。此外,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降解液中乙醇酸的线性范围为2.500~250.0μg/m L(r=0.9999),定量限为0.48μg/m L,加标回收率为99.4%~102.6%;降解液中乳酸的线性范围为2.642~264.2μg/m L(r=0.9999),定量限为1.0μg/m L,加标回收率为97.9%~103.2%。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实验成本较低,且不受磷酸盐缓冲液p H值的影响,稳定性好,可用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体外降解的降解产物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和偏苯三酸三辛酯(trioctyl trimellitate,TOTM)两种增塑剂的一次性输液器与脂肪乳注射液的药物相容性,考察新型增塑剂TOTM对脂肪乳注射液的安全性。对DEHP和TOTM增塑的PVC输液器的风险评估提出可行性依据。方法模拟临床使用条件,收集不同时间点经过输液器的脂肪乳注射液,采用HPLC进行测试,考察两种输液器对于脂肪乳注射液中大豆油的吸附性能及增塑剂的迁移情况。建立了同时检测脂肪乳注射液中DEHP和TOTM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结果脂肪乳中的大豆油在两种管路中吸附情况不同,两种输液器对大豆油均有一定的吸附作用,DEHP为增塑剂的输液器在模拟使用4h内大豆油浓度变化率为875%~920%。TOTM为增塑剂的输液器对大豆油吸附随使用时间的延长吸附渐大,在使用的前2h几乎无吸附,大豆油浓度相对于零时间的变化率为984%~996%;在使用2h后开始有明显吸附,大豆油浓度相对于零时间的变化率达479%~520%。增塑剂迁移试验中,在本实验的检出限条件下,未检出DEHP的迁移,TOTM的迁移在脂肪乳流经输液器30~60 min过程中有检出。结论本方法考察了TOTM和DEHP为增塑剂的PVC一次性输液器与脂肪乳注射液的药物相容性,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样本量(<1 mL)预混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的效价检测方法,并进行相关的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C18柱(Phenomenex,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2 mol.L-1硫酸盐缓冲液-乙腈(73∶27);检测波长为21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40℃。结果:重组人胰岛素溶液在6 h内稳定性良好,低、中、高浓度组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7%,97.0%,96.7%,小样本量法与大样本量法(即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检测同批次预混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效价,结果无显著区别。结论:本文建立的小样本量法适用于评价单只预混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笔芯及使用中笔芯的实际效价,对检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离子色谱法检测羧甲基壳聚糖中二甘醇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元礼  孙雪  冯晓明 《药物分析杂志》2012,(6):1052-1053,1051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羧甲基壳聚糖中有害物质二甘醇酸。方法:采用IonPac AS 9-HC色谱柱(250 mm×4mm),以12 mmoL.L-1碳酸钠溶液作为淋洗液,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抑制电导检测器。结果:二甘醇酸在2.05~51.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n=6)为98.8%,RSD为1.2%。医用羧甲基壳聚糖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二甘醇酸。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无污染,可用于医用羧甲基壳聚糖原料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并分析五种口腔粘接剂的细胞毒性和可浸提物.方法 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五种样品的4种浓度浸提液(100%、50%、25%、12.5%)中作用24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相对生存率(RGR);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固化样品细胞培养基浸提液及固化样品中可浸提物及樟脑醌含量.结果 五种样品均检测出多种可浸提物,其中样品5的可浸提物的量最少,樟脑醌含量也最少,细胞毒性最小,在25%浸提液浓度时RGR为72%;其余四种样品在12.5%浸提液浓度时RGR小于39%.结论 口腔粘接剂的细胞毒性与其可浸提物的量相关,优化配方、减少可浸提物的量是降低细胞毒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元礼  柯林楠  赵丹妹  王春仁 《中国药事》2019,33(10):1149-1156
目的:考察自愈型水凝胶的生产及应用现状,并探讨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前景,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年的文献资料,总结自愈型水凝胶包含的不同结构单元的性质,阐述其实现自愈的原理,以及应用于组织工程产品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结果与结论:自愈型水凝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可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但力学性能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使用。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对结构改性解决现存问题,自愈型水凝胶会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赵丹妹  柯林楠  黄元礼  王春仁 《中国药事》2019,33(10):1157-1166
目的:概述几类常见的pH敏感性生物医用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与进展,为其在后续pH敏感性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常见的四类pH敏感性生物材料的作用机理和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转化上存在的挑战与研究方向。结果与结论:pH敏感性生物医用材料可根据人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环境的酸碱性来使药物到达并作用于病灶部位,达到治疗的效果。但其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而面临最大的挑战即是选择、修饰以及整合相应材料,设计并制备出安全有效的pH敏感性生物医用材料。解决因不同生物材料结构特点而产生的技术难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产品化和临床化。  相似文献   
10.
柯林楠  黄元礼  赵丹妹  王丽  王春仁 《中国药事》2019,33(10):1136-1142
目的:对光响应生物材料在药物控制系统及组织工程支架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为推进基础研究成果走向临床转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光响应生物材料的分类及光化学反应机理,讨论其在药物控制系统及组织工程支架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转化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与结论:由于光源具有很多优点,使得光响应生物材料在药物控释系统、生物传感器、荧光探针及组织工程支架等生物医药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尽管近年来光响应生物材料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是在临床转化中仍存在激发光源和生物相容性等问题。未来新材料研发上如果能有创新,例如制备出对近红外光响应的生物材料或者兼具对多种刺激如光、pH、酶等有响应的生物材料,将会给光响应生物材料在医疗领域应用带来更大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