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1岁.体重减轻20 d.查体:上腹触及6 cm×6 cm大小肿块,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左锁骨上区扪及3cm×3 cm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无女性乳腺发育特征.双侧睾丸正常.腹部CT平扫平肾门水平脊柱右前方见一分叶状肿块,边界清,大小约10.9 cm×6.6cm,其内呈等低混杂密度,并夹杂有小斑片样稍高密度影,CT值12~52 HU(图1A).  相似文献   
2.
背景:营养物质的减少是诸多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的最终途径。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的营养主要通过终板途径,终板的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MRI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可重复的方法,逐渐被用于分析椎间盘的营养机制。目的:观察成年山羊腰椎髓核的MRI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山羊8只,体质量分别为38kg及50kg,共纳入32个腰椎髓核。行腰椎间盘常规矢状位T1-TSE-SPIR、T2WI-TSE-SPAIR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髓核图像的信号特点,测量增强前及增强后0min,5min,10min,30min,1h,1.5h,2h,2.5h,3h,3.5h,4h的髓核信号强度值,分析髓核时间-增强率曲线及峰值时间。结果与结论:32个髓核在10min内未见明显的强化,在30min后开始上升,在3.5h到达最高值,并处于平台期;4h内未见明显的下降。提示正常成年山羊腰椎髓核的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观察其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有利于进一步阐明髓核的营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 DWI的ADC值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4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常规MR、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明确病变实性部分;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S SE-EPI)DWI扫描(b值取0、500 s/mm2),测量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依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比较其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评价筛检效能。结果 40个结节中,甲状腺恶性结节15个,平均ADC值为(1.22±0.27)×10-3 mm2/s,95%可信区间(1.07~1.37)×10-3 mm2/s;良性结节25个,平均ADC值为(2.20±0.40)×10-3 mm2/s,95%可信区间(2.04~2.37)×10-3 mm2/s。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8、诊断阈值1.49×10-3 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5.00%。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DC值显著不同,MR DWI可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瘤、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人嗅球的MR扫描及体积测量方法,初步建立正常成年人嗅球的体积范围。方法将82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4组,将20岁组和30岁组称为青年组,50岁组和60岁组称为老年组,采用MR T1 IR序列扫描,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体积分析法计算双侧嗅球体积,了解嗅球体积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比较双侧及两性之间嗅球体积差异。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男性嗅球体积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60岁组两性间嗅球体积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各年龄组两侧嗅球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 T1 IR序列能清晰的显示嗅球轮廓,可用于嗅球的体积测量研究。随年龄的增长,男性嗅球体积逐渐减小;不同于男性,女性嗅球缩小幅度较小,且在老年组体积略有增大;各年龄组嗅球体积侧别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256-SCTA)常用后处理方法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侵犯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动态容积扫描及Philip EBW后处理工作站对肝动脉及门静脉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重建,在相应后处理图像中评估肿瘤周围血管有无受侵,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三种后处理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行Kappa检验以比较三种后处理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判断肝动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2.3%、86.4%、88.6%,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95.0%,Kappa值0.76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893(P<0.01)。判断门静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同样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7.1%,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4.4%,Kappa值0.94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972(P<0.01)。结论:256-SCTA三种常用后处理方法在判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有无受侵时以MPR诊断效能最高,VR及MIP次之。因此,在日常影像后处理工作中应合理应用这些后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术前血管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背景:营养物质的减少是诸多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的最终途径。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的营养主要通过终板途径,终板的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MRI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可重复的方法,逐渐被用于分析椎间盘的营养机制。 目的:观察成年山羊腰椎髓核的MRI动态增强扫描特点。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山羊8只,体质量分别为38 kg及50 kg,共纳入32个腰椎髓核。行腰椎间盘常规矢状位T1-TSE-SPIR、T2WI-TSE-SPAIR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髓核图像的信号特点,测量增强前及增强后0 min,5 min,10 min,30 min,1 h,1.5 h,2 h,2.5 h,3 h,3.5 h,4 h的髓核信号强度值,分析髓核时间-增强率曲线及峰值时间。 结果与结论:32个髓核在10 min内未见明显的强化,在30 min后开始上升,在3.5 h到达最高值,并处于平台期;4 h内未见明显的下降。提示正常成年山羊腰椎髓核的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观察其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有利于进一步阐明髓核的营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和重要理念.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同时线上教学也得以蓬勃迅猛发展,技术日臻成熟.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成为相互补充的主要教学模式[1].如何紧抓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优势,进行有效、深入地开展高校课程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黏液性脂肪肉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男性17岁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下肢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的MRI表现并就文献回顾.结果 肿瘤位于左大腿内侧深部肌肉间隙内,呈边界清楚的椭圆形,大小约12 cm×9 cm×4 cm.T1WI肿块与周围肌肉软组织相比呈不均匀性等信号,其间夹杂有云絮状略高及略低信号,包块周边可见细带状等信号包膜;T2WI呈较明显的高信号强度伴有少许等信号影, 细带状包膜呈较低信号强度;脂肪抑制扫描包块信号强度未见抑制.结论 下肢黏液性脂肪肉瘤较少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双源CT(DS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价值.方法 采用Medline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1)在可疑CAD患者中以DSCT血管成像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2)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基于患者水平采用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和分层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SROC)模型分析数据;根据贝叶斯原理,评价分析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纳入10篇英文文献,研究对象1271例,平均5.6%(33/590)患者和2.3%(271/11 745)节段不可评价;95%可信区间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97%~99%)和86%(79%~90%),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84和0.01.患者验前概率<84%,诊断为阴性时,患病概率<5%;验前概率>13%,诊断为阳性时,患病概率>50%.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CAD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但仍不能取代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