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DTC骨转移患者资料。结果 多发骨转移率为82.86 %(29/35),高于单发骨转移率17.14 %(6/35);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多数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DTC骨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磁共振成像(MRI)、CT及X线平片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Mo HY  Zhang F  Hong MH  Fan W  Zheng L  Min HQ 《癌症》2002,21(3):323-325
背景与目的:核素骨显像结合临床骨痛症状常用于诊断鼻咽癌骨转移,但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阳性率的报道罕见。本文探讨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全身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及对此类患者的处理。方法:对住院的104例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按显像结果分为两组,一组骨显像见异常代谢浓聚灶,并行薄层骨算法CT扫描了解情况20例。另一组未见异常84例。随诊6-30个月。结果:19.2%(20例)患者核素骨显像见异常代谢浓聚灶。薄层骨算法CT扫描1例骨质破坏,2例骨质退行性变,余无异常。但在随诊中本组有11例在6-10个朋内出现骨痛,复查骨显像浓聚灶较前增大。81.8%(84例)核素骨显像阴性的患者有9例在随诊的4-20月内出现骨痛,复查骨显像出现新的代谢浓聚灶。两组患者骨转移30个月内发生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全身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19.2%。骨转移发生率高于阴性组患者。此类患者的骨显像阳性浓聚灶两段诱导化疗不能减少骨痛的发生。因此对此类患者不需行常规则化疗,可结合临床选择随诊。CT扫描不能鉴别骨显像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对脊柱、肋骨单发浓聚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全身骨显像中表现为脊柱、肋骨单发浓聚灶的98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并以CT、MRI结果或6-12个月的随访作为最终临床诊断结果,分析全身骨显像和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诊断单发浓聚灶骨转移的敏感性84.21%,特异性91.67%,准确性88.78%,阳性预测值86.49%,阴性预测值90.16%。全身骨显像诊断单发浓聚灶骨转移的敏感性60.53%,特异性71.67%,准确性67.35%,阳性预测值57.50%,阴性预测值74.14%。二者敏感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可提高对脊柱和肋骨单发浓聚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任媛  张茜  庄坤 《中国肿瘤》2013,22(7):596-598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骨转移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结果.[结果] 605例肿瘤患者中,297例(49.09%)发生骨转移.多发骨转移(88.22%)多于单发骨转移(11.78%).转移灶的分布多为邻近转移,且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69.36%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核素骨显像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诊断具有诊断价值.消化道肿瘤患者在随访中应常规行核素骨显像.  相似文献   

5.
唐远玲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8):1551-1552
目的:提高^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早期探测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和确定诊断率。方法:疑诊或确诊有原发癌症者均常规术前、术后或治疗前、治疗后用^99Tc^m-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放大显像。结果:179例不能确定诊断者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或经复查显像,X线、CT、MRI等证实,确定诊断为骨转移瘤87例(49%),确定诊断为良性骨病的包括有骨关节病57例(32%),骨创伤27例(15%),骨结核3例(2%),骨炎症5例(3%)。87例骨转移瘤中孤立单发灶52例(29.1%),良性骨病中孤立单发灶21例(11.7%)。结论:全身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一个或两个病灶时仍以骨肿瘤可能最多,应作为第一考虑,骨关节病病灶多发生在颈、腰椎和膝关节处,有创伤史者考虑骨创伤可能,骨结核和炎症虽为少数也需要与骨肿瘤鉴别。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全身骨显像未确定骨转移瘤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早期探测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和确定诊断率.方法:疑诊或确诊有原发癌症者均常规术前、术后或治疗前、治疗后用99Tcm-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放大显像. 结果:179例不能确定诊断者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或经复查显像,X线、CT、MRI等证实,确定诊断为骨转移瘤87例(49%),确定诊断为良性骨病的包括有骨关节病57例(32%),骨创伤27例(15%),骨结核3例(2%),骨炎症5例(3%).87例骨转移瘤中孤立单发灶52例(29.1%),良性骨病中孤立单发灶21例(11.7%).结论:全身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一个或两个病灶时仍以骨肿瘤可能最多,应作为第一考虑,骨关节病病灶多发生在颈、腰椎和膝关节处,有创伤史者考虑骨创伤可能,骨结核和炎症虽为少数也需要与骨肿瘤鉴别.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在核素全身骨显像中的特点以及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0例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成人骨转移癌进行比较。结果 (1)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阳性率为24%;(2)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常见于长骨干骺端,并呈对称性分布;(3)骨转移灶放射性浓聚较浅淡;(4)10个转移灶者占总数的82%,转移部位以四肢骨多见占46.83%,其中股骨最常见,为23.4%。结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在核素全身骨显像中有独特的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明  刘纯  王宏 《肿瘤学杂志》2013,19(8):657-659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显像的特点、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0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740~925 MBq后行SPECT全身骨显像。[结果]21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35例骨骼显像异常,结合临床诊断为乳腺癌骨转移瘤,骨转移发生率为64.3%。年龄≤40岁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45.4%,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病灶119例(88.1%),单发病灶16例(11.9%)。骨转移的部位以肋骨、胸骨为多见,依次为脊柱、骨盆、颅骨等其他骨骼。[结论]核素全身骨显像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SPECT核素骨显像(以下简称ECT)联合磁共振(MRI)增强成像检查鉴别及确诊骨转移瘤的价值,并探讨两者检查的优劣势,以便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率。方法选择100例先行骨显像后行MRI增强检查的患者,分别阅读各自发现的病灶,再两者对比阅读发现的病灶,甚至随访直到确诊。验证两者结合检查对提高诊断率的可行性。结果ECT核素骨显像的准确性93%,MRI的准确性为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ECT及MRI增强成像检查,可以提高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99m 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提示放射性浓聚的患者46例,72个脊柱病灶,对其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与平面显像进行比较。所有病灶的最终诊断结果均以磁共振、病理或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标准。结果最终诊断中46例患者共有病灶72个,其中骨转移灶59个,良性病灶13个。 SPECT/CT骨显像诊断脊柱病灶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99m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P<0.05),两种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骨显像可有效提高脊柱病灶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在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全身低剂量CT的影像表现,探讨和比较两者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MM SPECT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的影像表现。结果: 37例MM患者同时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及全身低剂量CT检查,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1.9%(34/37)、83.8%(3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CT联合全身低剂量CT的阳性率为100%(37/37),较单纯SPECT及全身低剂量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总一致性为86.5%。37例MM患者行SPECT检查,发现骨损害总病灶数379个,同期行全身低剂量CT检查,发现骨损害总病灶数189个,全身骨显像显示肋骨病灶的阳性率高于全身低剂量CT(P<0.05),全身低剂量CT发现颅骨(P<0.05)、四肢骨(P<0.05)和锁骨(P<0.05)病灶阳性率高于全身骨显像;而脊椎骨、骨盆、胸骨、肩胛骨在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上显示的病灶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对MM的诊断各有优势,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MM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代迪  郝吉庆 《现代肿瘤医学》2021,(19):3415-3419
目的:总结30例消化道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射性骨显像的特点,并探讨定量SPECT/CT监测的SUVmax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30例曾经来我院接受定量SPECT/CT检查的消化道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定量SPECT/CT检查结果的SUVmax值与性别、吸烟、饮酒、骨外转移、骨转移灶数量及是否曾经使用双磷酸盐等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分析骨转移灶的数目对血钙、血磷、癌胚抗原及碱性磷酸酶等临床指标的影响。结果:患者的性别、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其他脏器转移及是否曾经使用双膦酸盐治疗与SUVmax没有明显关系,而骨转移灶数目会影响SUVmax的数值大小,并且骨多发转移患者的血钙水平低于单骨转移患者。结论:骨转移灶的数目是定量SPECT/CT SUVmax的一个影响因素,骨多发转移患者的SUVmax数值高于骨单发转移患者,并且消化道肿瘤骨多发转移患者的血清钙水平低于骨单发转移患者,定量SPECT/CT检查联合血清钙水平测定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强化与MR显像检测骨转移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 110例,都进行骨骼部位的CT强化与MR显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诊断效果。结果:MR检查的骨转移瘤病灶数目明显高于CT强化检查(P<0.05)。脊柱与下肢带骨病变区的ADC值都明显高于邻近正常骨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66.7%;而MR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86.9%,特异度为66.7%。结论:相对于CT强化,MR显像可以早期诊断骨转移瘤,而结合ADC值定量测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刘康龙  莫逸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9):1775-1776
目的:通过对21例多原发癌病人的SPECT全身骨扫描分析,了解骨转移病灶分布特点。方法:通过给病人注射^99mTc—MDP显像剂,2—3小时后,行全身SPECT骨扫描。结果:多原发癌病人尤其是与乳癌或肺癌合并的多原发癌病人,大部分发生多发性骨转移。结论:多原发癌病人,易发生多发性骨转移,常规行SPECT全身骨扫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骨显像上的区别与联系.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SPECT图像表现为全身广泛骨质代谢活跃灶的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者病灶部位、数目、形态以及各自典型影像表现.结果:2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检出327个病灶,病灶最常累及部位分别为肋骨、脊柱、骨盆、颅骨、肩关节和股骨;33例前列腺癌患者共检出851个病灶,转移病灶最常累及部位分别为脊柱、肋骨、骨盆、股骨和肩关节、胸骨、颅骨、肱骨.多发性骨髓瘤在图像上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类圆形浓聚,颅骨"帽状"浓集、肋骨"串珠样"浓集是其特征性表现;前列腺癌骨显像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大小、形态不一,多为点状、条状、片状或不规则浓集灶,全身骨骼"超级影像"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癌诊断因素与肺鳞癌全身骨显像骨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肺鳞癌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及肺癌有关的肿瘤标志物,以全身骨显像为诊断骨转移的金标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ROC工作曲线下面积比较,得出肺癌肿瘤标志物与肺鳞癌全身骨显像骨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SE、CEA、ProGRP、ALP,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骨转移无关;CYFRA21-1、SCC、CA125,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骨转移有关;ROC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CEA(AUC=0.542,P=0.395)、ProGRP(AUC=0.577,P=0.116)、ALP(AUC=0.506,P=0.900),AUC均近于0.5,诊断准确性不高,且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FRA21-1(AUC=0.687,P=0.000)、NSE(AUC=0.679,P=0.000)、SCC(AUC=0.638,P=0.005)、CA125(AUC=0.660,P=0.001),AUC近于0.7,诊断准确性较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骨转移有关。结论:CEA、ProGRP、ALP与骨转移无关,不具有对肺鳞癌骨转移的预测和诊断意义;CA125、CTFRA21-1、NSE、SCC与骨转移有关,对肺鳞癌骨转移具有预测和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康龙  莫逸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9):1822-1824
目的:通过对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SPECT全身骨扫描分析,了解骨转移病灶分布特点。方法:给病人注射99mTc-MDP显像剂,2-3小时后,行全身SPECT骨扫描。结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大部分发生多发性骨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易发生多发性骨转移,常规行SPECT全身骨扫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单椎体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8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单椎体骨肿瘤患者5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38例(良性组),恶性肿瘤16例(恶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SPECT/CT与MRI特征,然后判断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的肿瘤SPECT/CT参数SUVmax与SUVave值都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RI显示恶性组的肿瘤大小、形态、骨质破坏、边缘、钙化、椎管受累与良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86.8%、100.0%和92.3%,MRI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97.4%、100.0%和97.7%。结论:SPECT/CT与MRI在单椎体骨肿瘤诊断中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各自成像优点,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ECT骨显像结合碱性磷酸酶(ALP)评估初诊肺癌骨转移负荷的价值.方法:109例初诊未治疗肺癌患者行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其中发生骨转移51例,无骨转移58例;根据骨显像发现骨病灶数目及受累情况,将骨显像分为0-3级,并检测血清ALP水平;比较各组骨显像分级AL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09例初诊肺癌患者,转移率46.8% (51/109);骨显像1-3级患者存在外周血ALP不同程度增高,波动范围127 ~ 782 U/L;0-3级各组ALP检测值分别为[(110.26 ±42.13) U/L,58例]、[(138.85±86.72) U/L,16例]、[(267.84±147.52) U/L,15例]、[(481.46 ±289.73) U/L,20例].各组ALP水平除骨显像0级组与1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P>0.05);其它各组随着骨显像分级升高,ALP值逐渐增高,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P水平与骨显像分级呈正相关(r=0.945,P<0.01).骨显像1级组中有4例患者,每例有2个异常浓聚灶,其中1个病灶经CT或MRI确定为骨转移,但另外1个病灶不能确定是否骨转移;2例患者ALP升高,2例ALP正常;随访半年,2例ALP正常患者的病灶排除骨转移,另外2例ALP升高患者的病灶确定为转移.结论:SPECT骨显像结合初诊肺癌ALP水平对评估肺癌骨转移负荷存在一定价值;值得临床重视与应用,以合理地肺癌分级等.  相似文献   

20.
孔冉  宾莉  邵翠杰  曹璋  翁娜  王旭 《现代肿瘤医学》2022,(11):2037-2041
目的:探讨胃癌成骨性骨转移的临床及预后、18F-FDG PET/CT检查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例胃癌成骨性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同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胃癌成骨性骨转移常伴有ALP、CA19-9、CEA水平升高及低钙血症,预后差,椎体为最常见转移部位(100%),在PET/CT上可表现为FDG高代谢结节或弥漫性骨质硬化伴稍高FDG代谢。结论:胃癌成骨性骨转移少见,首发症状不明显易造成误诊或漏诊,18F-FDG PET/CT有助于明确原发病灶及提高成骨性骨转移的诊断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