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医院于2013~2017年期间收住治疗6例经骨科、影像科及病理科共同诊断治疗的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患者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3.3岁;左侧股骨远端4例,右侧股骨远端2例。1例患者因病变瘤体巨大采用双切口,余患者均采用病变部位正中切口,均采用延病变瘤体基底部完整切除肿瘤、瘤腔灭活术。6例患者均未值骨或用钢板固定。结果 患者X线及CT检查均可见囊状溶骨性改变,病变位于皮质或骨膜下未侵及髓腔,病变部位呈"蜂窝状"改变。MRI可见混杂信号的囊性改变,可见液液平面。本组病例中5例患者术中出血约100ml,1例患者肿瘤巨大术中出血约2000ml,术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0min。患者术后回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ABC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上罕见。因其未侵及髓腔,故手术时可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后,沿瘤体基底部完整剥除病变组织,且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U形钛棒内固定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50例不伴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单纯性腰椎峡部裂患者;累及节段L34例,L414例,L532例.采用节段内U形钛棒固定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30例(U形钛棒组),节段间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20例(椎弓根钉组).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7.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形钛棒组腰椎活动度显著大于椎弓根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峡部裂骨性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骨性融合,无感染、慢性疼痛、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不伴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单纯性腰椎峡部裂患者,节段内U形钛棒固定与节段间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更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为E级。根据伤椎是否置钉,将之分为A组(伤椎置钉组)、B组(跨伤椎置钉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前、术后和术后1年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获显著改善,但术后和随访1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时,A组的伤椎高度和Cobb角丢失率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钉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经伤椎置钉更有利于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和防止后凸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反向棒技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骨二科的T11~L2椎体压缩型骨折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反向棒技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复查胸腰段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椎体高度,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术后3、6和12个月复查时,观察是否存在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复查椎体高度,达到预期值80%者36例,2例因骨质疏松严重仅达到复位预期值的50%。术后3个月复查,椎体高度丢失6例,丢失值在2 mm以内;术后6个月复查,椎体高度丢失8例,丢失值超过2 mm者2例;术后12个月复查,未增加椎体高度丢失病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反向棒技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气道护理在预防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33例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按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6例、试验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个性化预防性气道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未出现死亡病例,102例因脊髓损伤严重,给予经颈前路椎管减压、融合术;4例患者因呼吸衰竭给予气管切开.对照组出现肺部感染17例、肺不张14例,试验组出现肺部感染4例、肺不张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道护理在预防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反向棒技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骨二科的T11~L2椎体压缩型骨折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反向棒技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复查胸腰段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椎体高度,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术后3、6和12个月复查时,观察是否存在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复查椎体高度,达到预期值80%者36例,2例因骨质疏松严重仅达到复位预期值的50%。术后3个月复查,椎体高度丢失6例,丢失值在2 mm以内;术后6个月复查,椎体高度丢失8例,丢失值超过2 mm者2例;术后12个月复查,未增加椎体高度丢失病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反向棒技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orectomy and fusion, ACCF)手术中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5年3月~2021年3月行ACCF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ACCF手术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ACCF手术30例,纳入常规组;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改良ACCF手术30例,纳入改良组。术后获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减压效果(JOA评分)、影像学指标(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手术安全性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共出现7例并发症,其中常规组4例(13.3%),3例为术后肩颈部疼痛,1例声音嘶哑;改良组3例(10%),均为肩颈部疼痛。上述并发症均于1~4周后自行好转。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JOA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术后3个月和1年的JOA评分呈持续改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吸收双股线荷包缝合法结合聚髌器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骨二科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86例,固定方式均为聚髌器固定。根据术中骨折复位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采用可吸收双股线荷包缝合法)和对照组(采用钳夹、克氏针维持复位)各4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4~18个月,平均(12.23±4.50)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骨折再移位、聚髌器松动、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可吸收双股线荷包缝合法结合聚髌器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更利于术中复位骨折,减少手术时间,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患病年龄特点,为其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24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布纳入不同年龄组别,分析各年龄组患者的致伤原因及发病机制。结果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在35-65岁年龄组呈现一高峰,该段年龄组患者活动强度大,损伤机会更多,并且多存在颈椎退行性变,故被认为是其高发人群。结论对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患病的年龄探讨,可对其发生和发展进行评估,有利于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和经皮置钉技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微创椎弓根置钉手术治疗的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83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Wiltse入路置钉者43例,纳入Wiltse组;经皮置钉者40例,纳入经皮置钉组.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关节突关节损伤情况和术后随访期间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Cobb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伤椎复位率显著高于经皮置钉组,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皮置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微创术式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Wiltse入路较经皮置钉具有更低的关节突关节损伤率和更稳定、良好的椎体复位率,临床中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