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娃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脑内血肿,术前头部CTA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CTA不同成像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行急诊血肿清除术并行动脉瘤夹闭术,对CTA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在术中均被证实为动脉瘤,与头部CTA术前诊断位置基本一致,动脉瘤的大小、生长方向与术前判断的方向基本一致,所有的动脉瘤均予夹闭.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所有患者均门诊和(或)电话随访6—7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GOS2分为2例;GOS3分为2例;GOS4分为6例;GOS5分为5例。结论头部CTA检查能简便、快速地明确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自发性脑内血肿,可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对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常见的后循环动脉瘤之一.动脉瘤夹闭术不仅手术创伤大,而且常存在后组颅神经麻痹及严重的并发症[1].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PICA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等特点.对我院21例PICA动脉瘤的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等特征,提出PICA动脉瘤的分型,指导PICA动脉瘤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ICA瘤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DSA资料估计动脉瘤的解削分段.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8例、单纯液体胶栓塞5例、弹簧圈联合液体胶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球囊辅助弹簧圈PICA闭塞4例,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5例,90%以上栓塞2例,85%栓寒1例;单纯液体胶栓塞的5例及弹簧圈联合液体胶栓塞的2例均达到致密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例90%以上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完全闭塞载瘤动脉3例,90%以上栓塞1例.术后脑干穿支动脉闭塞导致死亡1例,术后1周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其余未见再出血及小脑损害症状.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2±8)个月.COS评分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5例,Ⅴ级12例.结论 根据PICA瘤的解剖分段选择不同的栓塞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容易漏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例DAVF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的DAVF的临床资料,结合既往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6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1例表现为长期头痛伴脑鸣,1例表现为双下肢乏力伴头痛,1例表现为三叉神经痛,2例表现为视力下降,1例长期头痛。2例患者头颅MRV提示血栓形成,1例患者MR平扫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异常血管团形成。6例病例诊断初期均忽略了DAVF。 结论DAVF临床上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多变,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漏诊,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网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V级)的临床资料。发病≤72h手术者为早期手术(19例),〉72h手术者为延期手术(18例);对20例存在脑内血肿,严重脑室积血、积水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其余17例患者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4.1%(20/37),总体预后良好率为59.5%(22/37),病死率为27.0%(10/37)。Hunt—HessIV级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7.9%(19/28),病死率为21.4%(6/28);V级者的预后良好比例为3/9,病死患者比例为4/9。早期手术的19例中,17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7%(14/19),预后良好率为42.1%(8/19);延期手术18例中,单纯动脉瘤夹闭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6/18),预后良好率为77.8%(14/18)。延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合并严重脑内血肿,脑室积血、积水的高分级aSAH患者,延期手术可以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在临床上应结合病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的三维立体形态及颅底血管变异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收治的颅内囊性动脉瘤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数83个,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影像工作系统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方向及颅底血管变异情况.结果 颅内囊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43.37%(36/83),后交通动脉28.92%(24/83),颈内动脉9.64%(8/83),大脑中动脉6.02%(5/83),大脑前动脉A1~A3 3.61%(3/83),基底动脉3.61%(3/83),大脑后动脉2.41%(2/83),小脑下后动脉1.20%(1/83),脉络膜前动脉1.20%(1/83),形态以规则形态为主.颅底血管变异发生率为56.63%(47/83),前交通动脉瘤中大脑前动脉A1发育不良或缺如的变异发生率为72.22%(26/36).结论 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立体形态及血管变异均可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充分显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颅底动脉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采用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治疗的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治愈4例,随访6~12个月,无复发及神经功能障碍,1例造影见动脉瘤显影,但是无再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在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时,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可闭塞夹层动脉瘤,同时又保持小脑后下动脉通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行兔枕大池单次注血制备SAH模型,分别于注血前、注血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行CTA检查,根据第4天和第7天的检查结果分为痉挛组和未痉挛组。采兔耳缘动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栓素B2(TXB2)和前列腺素F1α(PGF1α)的表达,计算TXB2/PGF1α比值。结果:未痉挛组在注血后第1天、第4天以及第7天外周血TXB2、PGF1α和TXB2/PGF1α改变不明显,与注血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痉挛组外周血TXB2、PGF1α第1天升高不明显,第4天和第7天均显著升高,且TXB2较PGF1α升高幅度大,TXB2、PGF1α以及TXB2/PGF1α和注血前及未痉挛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XA2和PGI2可能没有参与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但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