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评估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手术后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97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及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的Altman分型、肿瘤体积和术中残余肿瘤体积与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相关(P<0.05),而性别、血清AFP水平、肿瘤性状和病理类型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不相关(P>0.05);在Altman分型Ⅱ型和Ⅲ型的新生儿中,术后出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和未发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者比较,畸胎瘤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型新生儿中上述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对Altman分类、肿瘤体积和肿瘤位置关系的准确预判,可有效避免肿瘤生长、瘤体对盆底、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及神经的压迫和侵犯,也可避免术中对重要组织脏器的损伤,并预防终末器官损害,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确诊率:B超71.4%、CT82.1%和MRI80%。全组手术切除率89.3%。手术后发生胰瘘12例和腹腔感染4例,2例(黏液性囊腺癌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各1例)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胰腺B超和CT检查是早期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积极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9个月,因出生后发现右足畸形,于2014年8月5日收入院。体格检查:右足拇趾呈并趾多趾畸形,拇趾呈重复畸形,胫侧发育较小,拇趾短缩并呈内翻畸形,屈伸活动明显受限(图1);3~6趾发育良好且屈伸活动无受限,第一跖骨短缩且内侧缘可触及条索样组织,质硬,活动度差,触痛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对称性联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介绍2例我院近10年收治的不对称性联体畸形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经验。结果 2例不对称性联体畸形诊断明确,经多学科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不对称联体分离术,术后继续多学科协同治疗。出院后随访,生长发育良好,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征象。结论 不对称性联体畸形临床罕见,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术前可通过影像学相关检查对患儿联体部位的局部解剖进行充分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术中注意操作精细,术后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计划。出院后需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在降低新生儿及婴儿小肠造瘘术后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的患儿分为活瓣式肠造瘘术组(13例)以及常规肠造瘘术组(10例),其中活瓣式肠造瘘术组采用袢式造瘘的方法,先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及腹壁肌层缝合固定,在与该缝合层面约一个肠管直径距离处将肠管浆肌层与皮肤、皮下、腹壁肌肉一并缝合固定,使处于腹壁内的肠段形成类似回盲部的“瓣样”皱襞结构。对比活瓣式小肠造瘘术组与常规肠造瘘组术后水电失衡情况,皮肤糜烂、肠管脱出的发生率及排便情况。结果与常规造瘘术组相比,活瓣式造瘘术组患儿每日每百毫升进奶量对应的排便质量显著降低[(25.95±3.39)g vs.(22.23±2.49)g,P<0.05],每日每千克体质量对应的排便质量显著降低[(27.05±3.31)g vs.(23.23±2.64)g,P<0.05],每周体质量增长量显著提高[(136.42±20.23)g vs.(154.27±16.74)g,P<0.05];同时可以有效预防肠管脱出,并减轻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程度。结论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可以减少肠造瘘口排便内容物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新生儿及婴儿小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护理负担,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闭锁术后经鼻胃管进行高能量密度的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一期食管吻合手术治疗的Ⅲb型先天性食管闭锁36例患儿的资料,所有患儿均于术后早期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根据所使用配方奶能量密度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微量EN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胎龄为(38.8±1.3)周,出生体重为(2.6±0.3)kg,术后早期给予深度水解配方奶微量喂养;另一组早期强化EN组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胎龄为(38.5±1.8)周,出生体重为(2.8±0.4)kg,术后早期给予高能量密度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两组均根据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量,最终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处理所有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结果两组在术前一般指标、手术方式、喂养不耐受、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4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1个月年龄别体重Z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化EN组术后7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日均体重增长、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方面明显优于早期微量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食管闭锁术后早期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花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美罗培南,20 mg/kg溶解于5~10 mL生理盐水中,日龄≤7 d患儿12 h/次,日龄>7 d患儿8 h/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袋/次,2次/d。两组患儿治疗7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变化,CD4、CD8、CD4/CD8值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97.14%较对照组的82.86%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杆菌总数、球菌总数、球杆菌比值及CD4、CD4/ CD8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呕吐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及大便次数性状复常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较高疗效和安全性,可加速患儿肠道益生菌繁殖生长,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例,其中4例合并直肠尿道瘘,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术中在腹腔镜下游离直肠结肠,结扎离断直肠尿道瘘(阴道瘘)。镜下引导经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穿刺,扩张穿刺通路,将直肠盲端自此拖出与会阴部皮肤缝合。结果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瘘管复发。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4例大便控制满意,每天排便2~3次。1例排稀便时肛门控制不良,大便成形时控制尚可,但仍有污粪。2例肛门狭窄经扩肛后好转,排便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便于处理直肠尿道瘘(阴道瘘),可准确辨认并引导直肠经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拖出吻合,显著改善术后肛门排控便功能,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细胞介素-17(IL-17)对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价值及判定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新生儿NEC患儿为实验组,105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PAF、IL-17水平,进行组间对比并且对实验组不同分期患儿的血清PAF、IL-17指标进行对比,观察记录新生儿出生60d的死亡情况,评价血清指标预测价值。结果:实验组患儿血清PAF、IL-17检测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实验组不同Bell标准分级的患儿,血清PAF、IL-17水平Ⅲ期高于Ⅱ期,Ⅱ期高于Ⅰ期,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F、IL-17诊断新生儿NEC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50.24μg/L、16.65ng/L,血清PAF联合IL-17诊断新生儿NE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85.36%、85.85%、86.85%。实验组的患儿出生后60d死亡7例。血清PAF预测新生儿NEC 60d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64.25%、94.13%;血清IL-17预测新生儿NEC 60d死亡率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马林  胡博  戴春娟  杨福江  杜晓斌  王金虎  赵绪稳 《江苏医药》2023,(10):1016-1019+1023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小肠造瘘术的NEC患儿59例分为两组,在术后肠内营养期间,对照组(27例)给予蒙脱石散,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高流量腹泻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术后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每日体重增量。术前及术后10 d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结果观察组患儿高流量腹泻和喂养不耐受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达全肠内营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每日体重增量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0 d,两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IgA和IgM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EC小肠造瘘术后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可减少高流量腹泻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更早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