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CD137-CD137L信号通路是否通过活化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方法 将小鼠内皮细胞(bEnd.3)和小鼠主动脉环分别分为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10 μg/L TNF-α)、IgG同型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10 μg/L TNF-α+5 mg/L IgG2b)和CD137刺激组(培养基中加入10 μg/L TNF-α+5 mg/L CD137抗体)。利用转染小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基因表达,将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分别分为对照siRNA组(转染对照siRNA)和TRAF6 siRNA组(转染TRAF6 siRNA)。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1/5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检测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形成能力。结果 CD137刺激组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VE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IgG同型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siRNA组比较,TRAF6 siRNA组内皮细胞和主动脉环TRAF6、Smad1/5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内皮细胞迁移数量减少,内皮细胞小管长度和分支数量降低,主动脉环新生微血管数量减少(均P<0.05)。结论 CD137-CD137L信号通路可能通过TRAF6促进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P)的成功率、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LBBP组分为学习曲线初级阶段和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回顾性分析同期行LBBP和传统右室起搏(rapid ventricular pacing,RVP)的患者,比较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手术成功率、手术用时、起搏的QRS波时限和其他起搏参数;进行随访,平均随访(6.78 ± 2.80)个月,观察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LBBP手术成功率在学习曲线初级阶段为55.6%,在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为88.9%;两个阶段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P > 0.05);LBBP组和RVP组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7 ± 0.14)V 和(0.77 ± 0.23)V,LBBP组阈值更低(P < 0.05),短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分别为(112.50 ± 9.96)ms和(164.00 ± 19.32)ms,LBBP组起搏的QRS时限更窄(P < 0.05),短期观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LBBP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短期随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124例,入院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T(cTNT)、NT-proBNP、hs-CRP、血清CD137等指标,入院期间及出院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12个月后根据是否存在LVR分为LVR组(n=38)和非LVR组(n=86)。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LV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hs-CRP、血清CD137对LVR的预测价值。结果 LVR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hs-CRP、血清CD137均明显高于非LV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T-proBNP(r=0.419)、hs-CRP(r=0.209)和血清CD137(r=0.604)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增加值呈正相关(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是AMI后发生LV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预测LVR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722,0.69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5(均P0.05)。结论 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LVR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R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远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残余胆固醇(R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01月至2022年10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239例,所有患者均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入院次日空腹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根据住院期间冠脉造影结果分为ISR组和non-ISR组。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6.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数据类型分别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绘制ROC曲线确定RC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显示,non-ISR与ISR组在性别、高血压、支架植入时间、TG、HDL-C、LDL-C、Lp-a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糖尿病、吸烟、TC、RC、多支病变、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RC四分位间距,根据四分位间距分为四组(Q1-Q4),四组间ISR的发病率分别为20%、14.8%、22%、40.7%,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RC与ISR存在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表明,RC的ROC为0.636(95%CI 0.572~0.697,p<0.05)。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RC的最佳阶段点为0.47mmol/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1.72%,75.1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多支病变、支架总长度以及RC>0.47mmol/L是ISR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RC>0.47mmol/L的患者发生ISR的风险是≤0.47mmol/L的患者的3.416倍(p=0.003)。结论:在LDL-C达标的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中,RC与ISR存在相关性,且RC是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发现外周血中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相关的未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选取临床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各3例外周血血浆样本进行LncRNA高通量测序表达谱分析,使用cuffdiff软件获得LncRNA表达谱,计算两组样本间的倍数变化和P?value值,筛选差异表达LncRNA。Q?PCR法验证36对冠心病和正常组外周血浆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差异表达明显的45个上调表达及29个下调表达的LncRNA。Q?PCR法筛选出3个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上调表达明显的LncRNA:uc003pxg.1,ENST00000565257,ENST00000568324。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 5,0.742 4,0.742 4。以上基因在冠心病患者中上调表达均差异显著,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初步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样本中筛选出上调表达的LncRNA,这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LncRNA用于冠心病临床早期筛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优化体外培养小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模型的条件和方法。方法: 分离C57BL/6小鼠的胸主动脉,剔除主动脉周围的脂肪及结缔组织,使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动脉,剥离血管外膜,将血管剪成0.5 mm长的动脉环,置于预先包被有鼠尾Ⅰ型胶原的96孔板中培养,给予DMEM+2.5%胎牛血清,DMEM+10%胎牛血清或DMEM+2.5%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终浓度为50 ng/mL)100 μL/孔,覆盖胶原表面。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内皮细胞。结果: 鼠尾Ⅰ型胶原包被的96孔板(DMEM+2.5%胎牛血清)内新生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24孔板(t=-6.000,P<0.05)。DMEM+10%胎牛血清组新生微血管数量明显高于DMEM+2.5%胎牛血清组和DMEM+2.5%胎牛血清+VEGF组。DMEM+10%胎牛血清组培养2~4 d后小鼠主动脉环开始出芽, 6~8 d后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分支、数量及长度达到高峰。结论: 优化后的方法可以得到生长状态良好,出芽率高,纯度高的离体小鼠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X40-OX40L相互作用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33只载脂蛋白(Apo)E-/-小鼠,分为对照组、OX40刺激组、OX40刺激+沉默NFATc1组,采用颈动脉硅胶圈置入法建立斑块模型;Masson染色检测斑块组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斑块内NFATc1和CD68分布。细胞实验以小鼠脑微静脉内皮细胞为对象,分为对照组、OX40刺激组和OX40抑制组。斑块及细胞表达NFATc1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细胞实验显示,OX40刺激组小鼠内皮细胞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OX40抑制组小鼠内皮细胞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低于OX40刺激组(P0.05)。动物实验显示,OX40刺激组Apo E-/-小鼠斑块中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OX40刺激+沉默NFATc1组Apo E-/-小鼠斑块中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低于OX40刺激组(P0.05)。OX40刺激组斑块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斑块内纤维增生明显,而OX40刺激+沉默NFATc1组较刺激组斑块面积明显减少,纤维增生程度减弱。OX40刺激组Apo E-/-小鼠斑块内NFATc1及CD68表达高于对照组,而OX40刺激+NFATc1沉默组小鼠斑块内NFATc1及CD68表达低于OX40刺激组。结论 OX40-OX40L信号调控NFATc1表达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