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全氟化碳为载体的完全液体通气对乳猪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气体交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CPB术后肺损伤的乳猪分为完全液体通气组和传统机械通气组,每组6只。分别在CPB前、CPB后每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通气4h后取右下肺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8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并行细胞计数;取左下肺行病理分析。结果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53.55±15.48)pg/ml对(81.32±15.23)pg/ml(P<0.05),髓过氧化物酶浓度(50.00±7.37)U/L对(75.00±9.19)U/L(P<0.05),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组;而白细胞介素8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检查显示完全液体通气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完全液体通气能维持乳猪CPB术后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可明显减轻乳猪CPB术后肺部炎症反应和组织学损伤。  相似文献   
2.
心房间隔缺损 (ASD)和心室间隔缺损 (VSD)的外科治疗例数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手术例数之首 ,5 0余年来 ,经历了闭式手术、低温麻醉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到目前方兴未艾的微创外科手术几个阶段。1 发病率及外科治疗史1.1 发病率  近年来统计 ,新生儿中先心病的发病率为 6 .0 0‰~14.0 0‰ ,上海市出生婴儿为 6 .87‰ ,成都、合肥及福州的学龄前儿童分别为 3.10‰、2 .39‰和 2 .80‰ ,哈尔滨中、小学生为3.10‰ ,而高原地区的青海中小学生高达 8.80‰~ 13.70‰ ,广东成人为 1.0 8‰。全国 34个单位 195 0年至 1984年…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1O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3年11月至2002年1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远期结果。结果本组原发性瓣膜肿瘤占心脏肿瘤的2.65%(10/378),其手术约占所有心脏手术的1/4000。10例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66岁,平均30岁。所有患者均有症状,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促7例,脑血管栓塞症状2例,紫绀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8例,术中确诊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例。术后早期恢复均顺利,晚期死亡3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三尖瓣囊性畸胎瘤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2例为二尖瓣恶性肿瘤,其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所致的心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12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长期生存的7例均为瓣膜良性肿瘤患者,随访8个月~19年,平均随访5.7年。所有患者活动量恢复正常,心功能均为I级。最后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瓣膜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近、远期结果良好。恶性瓣膜肿瘤的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4.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外科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了解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22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良性14例,恶性8例。累及历心系统7例,左心系统9例,心外膜6例。病理以源于心肌间质和源于心肌的肿瘤多见(14/22)。随访20例,6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和黏液性肿瘤相比,具有临床表现各异,病理类型多样,病变广泛和预后差等特点。手术应尽早进行,手术原则为尽可能切除肿瘤和保持心脏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小动脉病变的性质。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均通过诊断性治疗选择后行根治性手术(n=49)。在心脏手术中取肺组织活检,用 Heath‐Edwards(H‐E)法分级,进行量化分析,计算肺小动脉中膜面积百分比,中膜厚度百分比和肺小动脉密度。结果诊断性治疗后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P<0.01),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明显下降(P<0.01)。38例(77.6%)为 H‐E Ⅰ级,5例(10.2%) H‐E Ⅱ级,4例(8.2%)H‐E Ⅲ级,2例(4%)H‐E Ⅳ级伴丛样病变。随访结果表明 H‐E Ⅳ级伴丛样病变患者肺血管病仍可逆。结论通过诊断性治疗选择先天性心脏病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血管病通常是可逆的,仍可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对比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 (PPI)与肺活检资料 ,探讨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PH)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病儿中的相关性。方法  43例心脏畸形矫治术前行PPI检查 5 2例次 ,肺活检 2 6例 ,肺活检标本以显微图像分析仪作定量分析。经统计学处理 ,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右肺上、下肺野计数比 (RULR)≥ 0 .70组较 <0 70组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 ( %MT) (P <0 0 1)、肺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 ( %MS) (P <0 0 5 )显著性增高。RULR与 %MS正相关 ,回归方程为 %MS =3 819RULR +49 82 0 (P <0 .0 5 ) ,相关系数 0 44。双肺核素总计数 (LRC)与每平方厘米肺小动脉计数 (APSC)正相关 ,回归方程APSC =0 0 0 1317LRC - 342 3148(P <0 0 1) ,相关系数 0 5 7。结论 PPI参数与肺小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儿的手术前评价、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术后随访都有临床应用价值 ,尤为适用于幼儿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患儿的治疗通常采取分期手术,姑息性手术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可以促进细小肺动脉的发育。方法:为了评价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对患儿及其肺动脉的影响,分析了2000年~2002年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患儿6例,均行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间隔9~25个月后再次入院行根治术。术中均在家属知情下取小块肺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增加肺血的姑息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由平均0.71增加到0.83(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平均150.83g/L降至134.83g/L(P>0.05);红细胞压积从47%降至41%(P>0.05);体表面积由平均0.45m2增加到0.57m2(P<0.05);肺动脉指数由平均102.86mm2/m2增加到156.68mm2/m2(P<0.05)。肺动脉指数与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和面积百分比无显著的相关性。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在二期根治术前与正常对照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前与正常对照中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肺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二次根治术前与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对左右肺动脉及肺小动脉发育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患儿的发育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杜茗雨  宋海涛 《吉林医学》2023,(12):3377-338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VIVC)在预测脓毒症患者液体反应性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血症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试验纳入标准的脓毒血症患者进行容量负荷试验(VE),根据VE前后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是否≥10%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液体反应性阳性组(A组),另一组为液体反应性阴性组(B组),应用床旁多普勒超声测量其下腔静脉直径(IVC)并计算VIVC,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IVC、VIVC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在纳入的85例患者中,其中有60例存在液体反应性,占患者总体的70.58%。两组患者经过VE后,液体反应阳性组(A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不大,心率(HR)前后对比有明显下降,其中反应组织灌注指标Pv-aCO2值变化甚微,但乳酸(Lac)值、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较前有下降(P<0.05)。A组VIVC为0.34±0.15,B组VIVC为0.17±0.04。两组下腔静脉最大径(Dmax)、最小径(Dmin)及VI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IVC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脓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输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对心脏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血管扩张效应。方法对13例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早期经肺动脉输入30~150μg/kg.min的ATP,观察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相比,低剂量输入(30~50μg/kg.min)ATP,在不明显降低平均体动脉压(MBP)的前提下,特异性的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及肺血管阻力(PVR)(P<0.01);中-高剂量(100~150μg/kg.min)的ATP,在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P<0.01)的同时,MBP亦明显下降(P<0.01),PVR与体循环阻力(SVR)呈现相似的减低趋势。结论利用ATP半衰期短的特点,自肺动脉直接输注ATP,在一定剂量下可出现选择性的肺血管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