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单瓣与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方法 :70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采用国产上海碟瓣行机械瓣置换术 ,其中单纯行二尖瓣 (MV)置换术者 47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 (AV)双瓣置换术者 2 3例。生存者 10 0 %随访 1~ 7年 (平均 4.76± 1.7年 )。结果 :院内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5 .71%。随访中死亡 2例 ,远期死亡率为 0 .63 %人·年。 7年生存率为 95 .69% ,10年生存率为 93 .89%。 94.0 0 %术后心功能均改善Ⅰ~Ⅱ级。结论 :房颤 (Af)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暂缓手术 ;国产上海碟瓣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只要处理恰当 ,双瓣手术的危险性不比单瓣手术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2.
7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7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32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术(DVR)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8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同时行三尖瓣环缩术2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 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7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中心脏破裂出血1例,术后脑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4例。结论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83例不同心功能障碍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32例,冠心病51例)和20例正常人血浆TPP.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TPP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心功能Ⅳ级组患者的TPP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组,而心功能Ⅲ级组又高于心功能Ⅱ级组.结论房颤患者血浆的TPP水平升高,提示房颤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危险;TPP水平可以反映心功能障碍的程度;血栓形成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利钠肽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脑利钠肽在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左室功能不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重视,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手术围术期脑利钠肽的变化规律也可能具有同样的诊断和预后作用。本文将对脑利钠肽与ECC心脏手术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是瓣膜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治,死亡率极高。急诊手术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我院于2003年3月救治一名二尖瓣置换术后五年机械瓣栓塞病人,急诊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再次换瓣,同时置换主动脉瓣。体外循环转流345min,阻断主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LABP)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 41例高危CABG病人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其中20例为预防性应用(Y组),21例为CABG围术期发生严重低心排被迫应用(B组).术前两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心功能、射血分数、病变程度基本一致,仅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情况,Y组显著高于B组(70%对38.1%P=0.04).结果 Y组与B组生存率为95.0%对85.7%(P=0.31),IABP应用时间为(72.5±28.91)h对(97.47±47.70)h,(P=0.02),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发生率5%对66.7%(P<0.0001).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22.0±1.6)h对(39.6±2.1)h(P=0.0015)、ICU停留时间(58.0±1.5)h对(98.5±1.9)h(P=0.003).结论 IABP的预防性应用为高危CABG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发生率低,病情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88例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 择期心脏瓣膜病变患者88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33例,年龄11~55岁,体重27~73kg,心功能Ⅱ~Ⅳ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使用Sarns 7400型体外循环机,预充液中加入晶体液、胶体液、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成分,使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比容维持在25%左右,心肌停跳液使用晶体冷停跳液和4:1含血晶体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阻断时间平均为77.38±19.63min,转流时间平均为120.41±32.47min,尿量平均为757.82±116.52mL,低血压20例,需要超滤12例,血尿6例,心脏复跳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或室颤共15例,需要除颤10例。术后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应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合理选择预充液和人工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栓前体蛋白(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测量83例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32例,冠心病中心绞痛15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15例)和20例正常人血浆HSCRP和唧。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HSCRP浓度显著升高(P〈0.01),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组、各冠心病组之间TPP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碰皿世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唧水平升高,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HSCRP升高除了与房颤有关,还与房颤的基础病有关,说明不同的基础病的房颤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在心房颤动病人血浆中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63例房颤病人(其中风心病22例,冠心病41例)和2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结果房颤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房颤病人血浆D-dimer浓度为(252.2~456.6)mg/L,显著高于正常人(102.6~389.8)mg/L(P<0.01);风心病病人D-dimer浓度(262.0~446.5)mg/L与冠心病病人D-dimer浓度(252.2~456.6)mg/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病人血浆D-dimer水平升高,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通过检测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有助于了解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滤对不同保存期的悬浮红细胞(悬红)中血K+和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取30份库存血作为患儿预充血,按存放时间分2组:5~7d(A组);9~13d(B组)。对2组悬红进行超滤,检测超滤前后血K+及乳酸浓度。结果:随着库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K+、乳酸浓度也增高,超滤可明显降低悬红中血K+、乳酸浓度。结论:新鲜悬红与保存期悬红虽然血K+及乳酸浓度很高,但经超滤后血K+与乳酸浓度均可降低至生理值范围或生理值的高限,稍加稀释可安全输入婴幼儿体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