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神经纤维瘤病和脊膜膨出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变,目前这两种疾病的确切病因不明,但是二者合并发生偶有报道。我科收治了1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腰部脊膜前膨出患者,CT扫描发现其L3椎弓根部有低密度改变.误诊为L3神经纤维瘤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应用方法、经验及疗效。方法:用比利时Sehering-Plongh公司生产的Palacos骨水泥,按生产厂家的提示,经椎弓根注入胸腰段受损伤的压缩骨折椎体,共44例。对比术前、后的体征变化,并随访一年。结果:所有患疼痛症状术后均有所缓解,其中明显缓解43例,部分缓解1例。结论:PVP对脊柱损伤后的止疼和被压缩骨折而无明显移位的椎体的形态复原和功能重建、以及合并轻微神经症状的恢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膝关节分为3个间室,分别为内侧间室、外侧间室、髌股间室。膝关节炎可以影响其中任何一个间室,但1/3患者早期病变仅局限于1个间室,其中69%发生在髌股间室,30%发生在内侧间室。单髁关节置换术(UKA)是仅对病变间室进行表面置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已发展成为一项相当成熟和完善的一门手术,其中远期术后生存率和优良率也得到了几乎所有学者的肯定。本研究对同一术者在相同条件下对膝关节单间室病变的患者实施的UKA 20例(24膝)和TKA 20例(22膝)进行随访,对比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单髁置换术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近端交界性后凸:是脊柱矫形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因手术近端内固定交界区的应力改变引起,是一种与脊柱融合相关的邻近节段疾病。 近端交界区后凸角:采用 Cobb 角测量法测量,它被定义为最上端固定椎体的下终板和上2个相邻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后凸角,若该后凸角大于10°,且同术前相比增加10°以上,则认为发生了近端交界性后凸。 背景:对于实施脊柱畸形矫形的患者,近端交界性后凸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成年人和青少年脊柱畸形患者多种不良临床预后。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矫形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扩大对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认识并为预防其发生提供指导。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价影响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发表的公开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收集相关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评估荟萃分析结果。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6篇文献,总计4 498例患者,其中921例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经分析后显示脊柱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为25%;②年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椎体数量,最上端固定椎体至胸腰段(T10-L1),最下端固定椎体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变化、腰椎前凸角变化和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以上指标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而性别、截骨、前后联合手术、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该荟萃分析显示,非手术因素中高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因素中固定节段> 5个椎体,最上端固定内固定至胸腰段,最下端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较大是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干预高危人群及手术方案的制定,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由于多种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共同作用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仍需进行更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减少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提供可靠证据。 ORCID: 0000-0002-1890-0731(张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切2中垂直内移测量法在经皮椎间孔镜侧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1/2或L2/3)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分析。方法 纳入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6月—2018年8月单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5~84岁、平均65.14岁;病变节段位于L1/2者8例,L2/3者12例。术前均采用1切2中垂直内移测量法在MRI横断面测量后,确定穿刺旁开距离和穿刺点;手术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逐步扩大椎间孔,直视下进行神经减压。分析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VAS、ODI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总体临床疗效的评价采用MacNab评估标准。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输尿管和肾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72.13±23.01)min;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第2天均佩戴腰围下地活动、适当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出院。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MacNab评估标准,术后疗效优14例(70%)、良5例(25%)、可1例(5%),优良率为9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分别为(65.15±7.16)分、(22.02±9.64)分和(10.13±9.61)分,ODI分别为45.17%±10.54%、16.51%±8.35%和11.65%±5.93%,术后3、6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侧路手术治疗中,采用1切2中垂直內移测量法定位穿刺旁开距离和穿刺点安全可靠,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髋臼骨折手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髋臼骨折患者122例,按Letournel分类法研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方向,了解合并损伤、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髋臼功能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按Matta提出的X线评定标准和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全部病例获得1年~8年10个月的随访,平均51.8个月。Matta X线评定:解剖复位71例,满意复位34例,不满意复位17例,复位优良率为86.1%。临床评定:3周内手术者103例,优66例,良23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86.4%;3周后手术者19例,优3例,良4例,可5例,差7例,优良率36.8%。并发异位骨化27例,创伤性关节炎19例,髋臼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3例,术后脂肪液化3例,浅表感染1例。术前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有2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手术疗效的关键,但其影响因素较多。术前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并发症发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各自特点以及二者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 69例(91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填充物均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51椎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40椎接受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Cobb's角的变化与疼痛程度(VAS法)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30个月,无1例死亡,1例接受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出现椎管内渗漏有下肢神经症状,紧急行手术治疗取出椎管内渗漏的骨水泥块,患者症状随之缓解.椎体成形术组的手术前后Cobb's角变化与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之间的止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种不同的椎体增强技术向病椎内填充骨水泥的止痛效果无差异,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能一定程度纠正后凸畸形.但是椎体成形术较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只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AO和Orion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36例,随访7-24个月,观察各固定系统固定颈椎节段的稳定性、颈椎融合程度及相应的并发症。结果两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颈椎节段后患者脊髓功能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别(P=0.876),治疗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提高分数无显著性差别(P=0.698);植骨一期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别(P=0.760),并发症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别(P=0.819)。AO钢板系统固定螺钉打入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与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系统固定效果良好,后者更易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腱反射检查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本体感觉功能的评价和意义。方法对2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常规方法检查膝腱反射,双极表面电极电刺激髌韧带并记录股内侧肌肌电图。观察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膝腱反射和肌电图的客观改变,结合临床"打软腿"的主观症状,研究主、客观相互关系。结果3项指标手术前后两样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KJ=0.004,PEMG=0.022,PS=0.000);3项指标手术前后改变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KJ-EMG=0.495,PKJ-S=0.476,PEMG-S=0.163)。结论提出"前交叉韧带-膝腱反射弧"的观点,将膝腱反射检查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的常规查体,借此评价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以指导本体感觉的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