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震荡伤所致的视网膜水肿是影响伤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早期治疗减轻水肿能及时有效的改善患者视功能,避免延误治疗后的视力下降,笔者观察该病患者45例用灯盏细辛对伤后早期治疗,改善视野光敏感度及平均视野缺损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1例眼术后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4周;512周;46月;712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 (1) 191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检出, 143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无法检出, 检出率占25%; (2) 48例患者术后14周、23月、46月及712月的内皮细胞细胞密度 (2271.15±321.47) 个/mm2、 (1971.33±358.18) 个/mm2、 (1826.59±303.92) 个/mm2、及 (1753.14±306.31) 个/mm2.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 (388.45±95.26) μm增加到术后712月的 (638.63±124.73) , 细胞大小变异系数 (cv值) 由30.15%增加到65.04%, 六角形细胞比例由 (52.59±7.26) %下降到 (40.01±11.35) %.结论 (1) 角膜内皮镜检查对于早期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内皮细胞识别率较低, 敏感度差, 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内皮镜无法测出结果时可选择共焦显微镜评价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六角形细胞比例渐变小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均渐增大. (3) DCD角膜移植术后1 a, 尤其是术后3月应加强术后随访, 当发现有早期排斥反应的征象时, 及时进行抗排斥治疗对于减少早期排斥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用于球结膜下注射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后,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2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增生患眼,球结膜下分别注射贝伐单抗和注射用水,每月1次,共2次.注射药物前,注药后1月,1a分别行视力,泪膜破裂实验,泪液分泌实验检查.结果平均随访1a,注射贝伐单抗患者视力稳定或有部分提高,眼痛,畏光症状缓解,泪膜破裂时间延长.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球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能有效改善泪膜功能,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并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4.
背景后发性白内障(PCO)的防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PCO动物模型常用的方法为超声乳化术后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状体(IOL),但二者造模的效果评价尚不一致。目的比较兔眼PCO模型建立过程中植入与不植入IOL对PCO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2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组和超声乳化不植入IOL组,每组10只兔,两组兔右眼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一致,术后共随访3个月,裂隙灯下观察2个组术后晶状体的反应及PCO情况,按OdrichPCO分级系统对术眼PCO情况进行分级。结果术后1~3d,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组术眼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和房水混浊的严重程度均明显比超声乳化不植入IOL组严重,而术后2周至3个月2个组兔眼的炎性反应均消失;术后1d至3个月,2个组兔术眼的瞳孔直径变化及PCO分级一致。术后2个月,超声乳化不植入IOL组及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组兔眼1~3级PCO者分别为8只眼和9只眼,0级PCO者分别为2只眼和1只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裂隙灯下检查发现2个组实验眼均于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PCO,术后2个月PCO的范围扩大并快速发展,术后3个月形成致密纤维化层。结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建立PCO模型的效果与不植入IOL者相同,但后者术后早期的前房炎性反应较轻,可作为研究PCO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吲哚青绿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后,兔眼视网膜的损伤情况。方法 32只兔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皮质吸出术,低、中、高剂量组术后前房内注入0.5mL浓度分别为1.25、2.50、5.00mg/mL的吲哚青绿,用810nm的半导体激光对囊膜进行低能量(50mW/cm)照射2min。术后3个月时对兔眼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后取材行透射电镜观察兔眼视网膜有无损伤。结果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均有减轻,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前房内注入浓度为1.25mg/mL吲哚青绿组兔眼视网膜电镜损伤相对较小,各实验组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青绿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可明显降低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程度,而同时吲哚青绿浓度为1.25mg/mL治疗组对视网膜的损伤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吲哚青绿(ICG)介导光动力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观察1CG联合光照对兔眼前节组织的影响。方法32只兔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行超声乳化及皮质吸出术。低、中、高剂量组吸出皮质后,前房内注入浓度分别为1.25、2.5、5mg/mL的0.5mLICG,再用810nm的半导体激光对囊膜进行低能量(50mW/em)照射2rain。于术后1d、3d、7d观察眼前节组织、眼压及房水总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低、中、高剂量组的眼压分别为(15.67±2.17)、(15.94±2.35)、(16.08±2.12)mmHg(1mmHg=0.133kPa),术后3d分别为(17.41±2.85)、(17.87±2.51)、(17.95±2.64)mmHg,术后7d分别为(16.65±2.24)、(16.93±2.06)、(17.24±2.32)mmHg,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低、中、高剂量组的房水总蛋白含量分别为(0.73±0.26)、(0.76±0.28)、(0.80±0.25)mg/mL,术后3d分别为(0.66±0.12)、(0.71±0.23)、(0.73±0.31)mg/mL,术后7d分别为(0.53±0.27)、(0.58±0.17)、(0.61±0.23)mS/mL,各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问前房反应评分,两两配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联合光照短期内对兔眼前节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1—13)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兔眼后囊膜混浊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注意事项。

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10只,每只兔选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术后共随访3mo,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按Odrich后囊膜混浊分级系统对术眼后囊膜混浊情况进行分级。

结果:10只兔中有1只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1只于术后1wk死亡,其余8例术后1mo开始出现后囊膜混浊,术后2mo,后囊膜混浊的范围扩大并快速发展,术后3mo,形成致密纤维化层。术后3mo表现为致密的纤维化层和较厚的纤维化层,可见明显的后囊膜混浊。

结论:利用兔眼透明晶状体行超声乳化手术可作为研究后囊膜混浊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要注意手术操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梁毓琳  李云川  杨文艳  李兰 《医学综述》2013,(20):3711-3714
角膜新生血管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导致角膜移植手术的失败.近年来,国内外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取得迅猛发展,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也可行激光治疗仪激光、基因、高压氧及手术等治疗.但角膜新生血管依然是目前最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采用最有效的给药方式及剂量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李兰  梁毓琳  李云川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16-2018
目的:观察球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和曲安奈德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9例20眼因眼外伤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3mo,新生血管增生达到Ⅲ度以上患眼随机分为四组。 A组:对照组;B组:贝伐单抗2.5mg(0.1mL);C组:贝伐单抗及曲安奈德各0.1mL;D 组:曲安奈德0.1mL;每月1次,共两次球结膜下注射药物。
  结果:平均随访3a,B组和C组视力保持稳定或稍有增进,新生血管和免疫反应明显减退(P<0.01),患者眼痛、畏光流泪症状减轻。
  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在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减退新生血管,并减轻排斥反应,对保持植片的透明性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2~3、4~6、7~12mo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1、2~3、4~6、7~12mo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38.23%、49.56%、57.18%、65.04%;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71.15±311.47、1771.33±348.18、1626.59±353.92、1553.14±307.31个/mm2;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排斥反应呈正相关关系(r=0.95,P<0.05);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排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0.93,P<0.05)。

结论:DC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有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逐步增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步降低的趋势;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可作为早期检测术后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