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9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5~8年,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有效地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校学习,能参加各项活动,双足发育未见明显差异;移植的腓骨头与内踝重建结合部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二次骨折;所有移植的腓骨头未出现骨骺闭合现象,移植腓骨头均出现同步生长现象。3例胫骨下端内侧骨骺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骺早闭,出现轻度的足内翻,对于较为严重的2例,1例行外侧骨骺阻滞术(9岁),1例行内侧植骨矫形术(14岁)。根据AOFAS中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定:优3例,良4例,可2例。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是重建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要及时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弹性外固定架在儿童锤状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弹性外固定架在儿童锤状指治疗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我们在对31例(31指)儿童锤状指患儿的治疗中,首先用直径0.8~1.0mm的克氏针2根,制成具有弹性的手指外固定架,将伤指固定于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伸直的体位,然后修复伸指肌腱或固定撕脱的骨块,术后4周进行患指主动屈曲功能锻炼,6周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本组患儿31例31指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4.5年.指伸肌腱及骨折均愈合良好,锤状指畸形完全矫正,伤指外形无肿胀,关节活动正常,骨骼生长未受影响,不影响学习及生活.根据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 :优25例,良6例,可、差均为0例,优良率100%.结论 弹性外固定架作为儿童锤状指治疗的外固定措施是一种操作简单、损伤轻微、固定可靠、治疗有效的方法 ,临床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解剖型T钢板在小儿肱骨上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X片测量肱骨骨折近端与骨骺间距离,选用合适T型解剖钢板,将T头端放置近端,避免超过骨骺线,近端选用松质骨全螺纹螺钉环行交叉固定,远端用普通加压螺钉固定,余同常规手术。我院开展使用解剖型T钢板用于治疗小儿肱骨上端骨折需切开内固定病例13例。结果:随访4个月到10个月,无1例出现移位、松动或骨不愈合。已全部取除内固定。结论:解剖型T钢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上端骨折,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外固定支架在儿童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根据儿童骨折特点,探索外固定支架在儿童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1年8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各类复杂的儿童骨折25例,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练习。结果平均随诊10个月,25例骨折全部愈合,肢体功能康复优良率88%,远期疗效待观察。结论对于复杂不稳定的儿童骨折,通过外固定支架治疗,做到了骨折的确切固定,同时满足了骨折固定后的肢体和皮肤的观察和管理,更有利于术后的功能练习和康复,骨折愈合及肢体康复后可以随时去除固定针和外固定支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儿童骨折的治疗特点及愈后和康复问题。对于各类复杂的儿童骨折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吻合腓血管带骨骺腓骨近段移植重建小儿骨肿瘤切除后肩关节、桡腕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吻合腓血管的带骨骺腓骨近段移植重建11例肱骨近端和桡、尺骨远端骨肿瘤瘤段切除后肩关节、桡腕关节,并评价其重建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腓骨移植段与受区骨端愈合良好,与健侧肢体同步生长,重建后的肩关节、桡腕关节在形态和功能方面均获得较好的重建效果。结论吻合腓血管带骨骺腓骨近段移植重建小儿骨肿瘤切除后肩关节、桡腕关节,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G)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少儿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6例病理诊断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少儿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9.8±2.9岁(6~13岁)。胸椎3例(T8-9、T11、T11-12),腰椎3例(L2、L4、L5各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并在夜间加重,X线片示肿瘤侵犯椎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同时有1例患者(T11-12者)并发轻度的后凸畸形。均采用脊柱后路经椎弓根椎体肿瘤切除术,保留椎体骨骺,植骨后,用内固定轻度撑开并恢复部分椎体间隙。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长春新碱化疗4次。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周疼痛变化情况。观测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及术后1年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后凸畸形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者随访2.3±0.9年(1~4年),未见复发及脊柱畸形。患者疼痛评分由术前5.5±1.2分,术后2周时下降到1.3±0.4分(P0.05);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术前0.4±0.1cm,术后1年增加到1.1±0.2cm(P0.05),1例并发胸椎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由术前30°,术后1年随访时下降致20°。结论:少儿脊柱EG,通过保留脊柱椎体骨骺的手术方法,可以在保证患儿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于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