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篇 |
免费 | 3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5篇 |
外科学 | 649篇 |
综合类 | 62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34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介绍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系统(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 JeRP)及其相关参数,评估其改良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Jefferson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排除寰椎横韧带断裂后,采用原型JeRP系统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初步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出现的问题。根据应用中的不足,通过寰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重新确定寰椎侧块上、下位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长度,根据该数据设计、改良JeRP钢板并予以临床应用。术后采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是否存在寰枢椎不稳,应用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8例Jefferson骨折患者行经口咽寰椎骨折复位、原型JeRP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逐渐改善,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未见寰枢椎失稳,但其中3例患者因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破寰枕关节而导致颈椎活动受限。针对此问题,并通过应用解剖学测量,模拟置钉显示寰椎侧块外1/3平分线与寰椎上、下关节面交点所形成线段的中点作为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的进钉点,可保证JeRP钢板侧块上位螺钉不穿透上关节面,同时可保证足够空间置入下位螺钉,具备临床可行性。根据此结果设计出改良JeRP钢板,应用于4例Jefferson骨折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螺钉均位于寰椎的侧块中。结论原型JeRP初步应用显示较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透寰枕关节的可能;改良后钢板的设计更加符合寰椎的解剖结构,基本可以保证螺钉位于侧块中。 相似文献
2.
老年股骨髁部骨折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股骨髁部骨折的内固定器选择及应用要点。方法治疗82例老年股骨髁部骨折,A型26例,B型17例,C型39例。分别采用95°角翼钢板(19例)、T型钢板(5例)、AO股骨髁支持钢板(11例)、动力髁螺钉(dynamiccondylarscrew,DCS)(23例)、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greenseligsenhenry,GSH)(24例)进行治疗,共28例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经平均14.6个月随访,按Merchan等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0.2%。结论老年股骨髁部骨折具有特殊性,针对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器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的关键在于保持股骨髁关节面的完整性和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变节段分别为L3~4、L4~5和L5S1。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50个月,平均14.5个月。本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2例术后感染,椎体间植骨融合72例,不融合3例。所有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除解除椎间盘源性疼痛外,尚能提供椎间的牢固性,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恢复椎体永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椎伤病患者行CPSS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C”型臂X线机侧位或斜位监视下置钉,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螺钉位置。38例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介绍置钉方法,总结CPSS的应用价值,分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探讨适应证。结果:52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其中9例(10侧)经椎弓根置钉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调整置钉方向后置入成功。术后X线片提示螺钉位置良好。随访时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临床应用证实CPSS内固定有椎间撑开作用,并对向椎管内移位的骨折块及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间接复位作用。结论:CPSS内固定是可供选择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须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5.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 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T12 ~S3 节段脊柱标本 ,制成L2 3 、L4 5滑脱模型 ,测试标本在正常、滑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eneralspinesystem ,GSS)与SOCON固定后、疲劳试验后、GSS与SOCON翻修后、再次疲劳试验后 6种请状况下的三维运动状况 ,比较各个工况数据的差异。 结果 L2 3 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3° ;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 7° ;SOCON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0°,比正常状态的运动范围减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SOCON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6°,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经过疲劳试验SOCON固定仍有良好的稳定作用。L4 5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6°;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3 7° ;GSS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2°,该节段的稳定性得到加强 ,运动范围比正常状态时还要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GSS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7°。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