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3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649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的设计、改良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系统(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 JeRP)及其相关参数,评估其改良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Jefferson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排除寰椎横韧带断裂后,采用原型JeRP系统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初步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出现的问题。根据应用中的不足,通过寰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重新确定寰椎侧块上、下位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长度,根据该数据设计、改良JeRP钢板并予以临床应用。术后采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是否存在寰枢椎不稳,应用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8例Jefferson骨折患者行经口咽寰椎骨折复位、原型JeRP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逐渐改善,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未见寰枢椎失稳,但其中3例患者因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破寰枕关节而导致颈椎活动受限。针对此问题,并通过应用解剖学测量,模拟置钉显示寰椎侧块外1/3平分线与寰椎上、下关节面交点所形成线段的中点作为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的进钉点,可保证JeRP钢板侧块上位螺钉不穿透上关节面,同时可保证足够空间置入下位螺钉,具备临床可行性。根据此结果设计出改良JeRP钢板,应用于4例Jefferson骨折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螺钉均位于寰椎的侧块中。结论原型JeRP初步应用显示较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透寰枕关节的可能;改良后钢板的设计更加符合寰椎的解剖结构,基本可以保证螺钉位于侧块中。  相似文献   
2.
老年股骨髁部骨折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股骨髁部骨折的内固定器选择及应用要点。方法治疗82例老年股骨髁部骨折,A型26例,B型17例,C型39例。分别采用95°角翼钢板(19例)、T型钢板(5例)、AO股骨髁支持钢板(11例)、动力髁螺钉(dynamiccondylarscrew,DCS)(23例)、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greenseligsenhenry,GSH)(24例)进行治疗,共28例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经平均14.6个月随访,按Merchan等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0.2%。结论老年股骨髁部骨折具有特殊性,针对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器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的关键在于保持股骨髁关节面的完整性和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变节段分别为L3~4、L4~5和L5S1。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50个月,平均14.5个月。本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2例术后感染,椎体间植骨融合72例,不融合3例。所有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除解除椎间盘源性疼痛外,尚能提供椎间的牢固性,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恢复椎体永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椎伤病患者行CPSS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C”型臂X线机侧位或斜位监视下置钉,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螺钉位置。38例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介绍置钉方法,总结CPSS的应用价值,分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探讨适应证。结果:52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其中9例(10侧)经椎弓根置钉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调整置钉方向后置入成功。术后X线片提示螺钉位置良好。随访时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临床应用证实CPSS内固定有椎间撑开作用,并对向椎管内移位的骨折块及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间接复位作用。结论:CPSS内固定是可供选择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须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5.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 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T12 ~S3 节段脊柱标本 ,制成L2 3 、L4 5滑脱模型 ,测试标本在正常、滑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eneralspinesystem ,GSS)与SOCON固定后、疲劳试验后、GSS与SOCON翻修后、再次疲劳试验后 6种请状况下的三维运动状况 ,比较各个工况数据的差异。 结果 L2 3 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3° ;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 7° ;SOCON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0°,比正常状态的运动范围减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SOCON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6°,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经过疲劳试验SOCON固定仍有良好的稳定作用。L4 5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6°;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3 7° ;GSS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2°,该节段的稳定性得到加强 ,运动范围比正常状态时还要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GSS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7°。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的ARRIF对28例胸腰段单个椎体的爆裂型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其复位固定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法 从复位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ARRIF的临床效果。结果 AR-RIF的手术时间较AF、Dick钉短,术中出血量也较少,未见断钉、断杆及拔钉等并发症。结论 ARRIF能很好地对胸腰段单个椎体的爆裂型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是一种固定较为确实的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8.
天鹅记忆接骨器对长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mpressive connector,SMC)对实验性长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力学性能、形态结构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5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取侧用四孔加压接骨板(dynamic compressive plate,DCP)固定。分别于术后2、4、8、12、16、20周取材,行应力遮挡试验、CT扫描和水平扭转力学测定,观察两组内固定对骨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另外于骨膜愈合情况。结果 各时相SMC时间延长而加重;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4周开始,SMC组的扭转刚度大于DCP组。SMC组对骨血供的损伤较DCP组轻,从术后3d至术后4周,两组同骨外板血流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性。SMC组骨外板血供术后4周即恢复正常,而DCP组8周才恢复正常。从内固定后即刻开始,SMC组髓内血流量始终大于DCP组。SMC组骨愈合速度比DCP组快,且骨折愈合局部无骨痂,也无骨质疏松。结论 SMC与DCP相比,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对固定段骨干几乎不产生应力遮挡;且对骨折局部血供的损伤轻,有利于骨血供恢复。何构型上的优势,对固定段骨干几乎不产生应力遮挡;且对骨折局部血供的损伤轻,有利于骨血供恢复。  相似文献   
9.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Ai FZ  Yin QS  Wang ZY  Xia H  Wu Z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25-1329
目的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新鲜的头颈部标本使用经口咽前入路进行逐层的显微外科解剖,观察咽后壁的层次、椎动脉的走行、寰枢椎的解剖毗邻关系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参数等。结果(1)咽后壁分两层和两个间隙粘膜层、椎前筋膜层,咽后间隙和椎前间隙;(2)经此入路可显露从枕骨大孔前缘至C3椎体的范围;(3)寰椎和枢椎椎动脉距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寰椎(252±23)mm和枢椎(184±26)mm;(4)寰椎和枢椎可显露宽度分别为(394±22)mm和(390±21)mm,寰椎进钉点(侧块中点)间距(a)为(314±33)mm,寰椎进钉点连线与枢椎进钉点(枢椎前表面中部上关节面内缘连线与前唇下缘线之间的等距离线位于矢状中线两侧旁开3~4mm的位置)连线的垂直间距(b)为(187±27)mm,a/b比值为15~17。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可行,钢板的设计应以上述测量数据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总结采用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4年以来应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设计和研制的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在7所医院中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2~83岁,平均57.8岁。其中18例骨折发生于术后2周~10年,为斜形、螺旋形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小转子至假体柄末端以远5cm区域内。另外3例为翻修病例,分别是术中骨折和长节段截骨。21例患者,除1例为“Z”形股骨截骨外,其余20例中Johannson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均为完全骨折并有移位。术中将环抱器在冰水中降温至4~7℃,撑开环抱臂,于骨折复位后将环抱器体部置于张力侧,热敷后锯齿臂因记忆效应而收拢,紧抱股骨而获得牢固固定。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固定后骨折部稳定,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有4例术后进行了2周的皮肤牵引,术后2~4周可下床扶双拐行走。术后随访1~7年,平均4年,骨折无移位,均获良好愈合,功能恢复到术前状态。结论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安装方便,固定可靠,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