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8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椎体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按照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30)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n=30)接受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优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可迅速缓解疾病症状,防止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脊柱矫正角度丢失,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马骨续筋胶囊联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马骨续筋胶囊,连续用药3个月。结果观察组术后失访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2例,均予以剔除。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线消失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s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骨钙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4.89%比8.70%,P>0.05)。结论马骨续筋胶囊联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较好,能促进骨折 愈合,恢复伤椎的正常生理结构,降低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提高各项生长因子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统跨伤椎和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1例,根据固定节段不同,全部病例可分为跨伤椎固定组和经伤椎固定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自身成角。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跨伤椎固定组与经伤椎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9、0.08);术后早期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自身成角方面,经伤椎固定组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值分别为0.02、0.03);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自身成角方面,经伤椎固定组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可显著提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效果,增加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减少复位丢失、后凸畸形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9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经伤椎置钉患者43例,跨伤椎置钉患者48例,本组均采用后入路经椎弓根置螺钉内固定术,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s角测量分析,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本组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2周两组之间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s角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之间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s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对6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结果随访6~18个月,术后6、12、15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间后凸比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减少后凸畸形以及内固定断裂、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经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比较经伤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差别.方法 采用后路经伤椎植入椎弓根螺钉术对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压缩率的变化,评价其术后伤椎椎体复位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压缩得到明显改善,压缩百分比由术前平均43...  相似文献   

8.
张建华  孟晋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090-3091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2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不同时期X线片及CT检查伤椎高度、取出内固定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有效填充压缩椎体复位后所形成的骨缺损空腔,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内固定物失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0 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组)30 例和观察组(经椎弓根植骨治疗组)30 例.结果 观察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伤椎平均高度、Cobb 角、VAS 评分、CODI 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恢复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1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70例),分别给予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和Cobb角度数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和Cobb角度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术后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助于促进术后胸腰椎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外固定撑架治疗胫骨上端及股骨髁骨折(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经皮可调式外固定撑胫骨上端及股骨髁部骨折的经验。方法:对16例新鲜胫骨上端和股骨折患者进行上述方法治疗。随访10~41个月,平均22.4个月。结果:优9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为93.75%。术后16例骨折均愈合,未发生关节强直及针孔深部感染。结论:本疗法优点为:⑴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活动膝关节,操作简便、利于普及。⑵固定针只有四个点与皮肤接触,可以使皮肤有伤口或感染者进  相似文献   

12.
芮高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163+165-163,165
目的:探讨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共收治的17例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诊治资料,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结果: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具有致伤暴力强、脊髓损伤严重、合并多发伤的概率高的临床特点。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骨折脱位均复位良好。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对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适合于完全神经损伤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治疗适合于不稳定型胸椎骨骨折并胸骨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水泥椎体成形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B两组各38例,A组采用AF系统固定治疗,B组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方案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前两组脊柱畸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显示B组的脊柱畸形角度为(6.7±1.2)°、明显小于A组的(9.6±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值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两组的Frankel分值均明显改善,分别为(3.8±1.3)、(3.1±1.5)分,以B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满意,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是临床首选的手术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胸腰段三柱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胸腰段三柱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均伴有不完全瘫痪。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胸腔镜下椎体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融合术。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高度的矫正及丢失,椎管容积的恢复并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随访4~15个月,5例不完全瘫痪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术前CT显示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44%~83%,术后为20%以下(P<0.05)。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为正常的37.2%和72.3%,术后即刻为95.9%和98.6%(P<0.05)。植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3~5个月。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骨折及并发症骨折的诊治要点和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口腔颌面部骨折并发全身性其它损伤病例。有严重并发症患者,要首先抢救生命,及早治疗颌面部骨折,处理骨折行清创,手术复位,内固定,恢复面部外形及咬颌关系,分别采用单颌固定,颌间牵引固定,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本组38例口腔颌面部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骨折愈合良好,张口度、面部外形基本正常。1例复杂骨折入院时因伴脑挫伤昏迷,伤后3周病情稳定,骨折己错位愈合,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外形均有重度障碍。结论口腔颌面部骨折处理的原则是首先抢救生命,在此基础上早期复位、内固定,恢复面部外形及咬颌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2例。其中髋臼骨折应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应用骶髂螺钉或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骨盆前环损伤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52例随访完全,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根据Matt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0例,占77%,满意8例,占16%,不满意4例,占7%。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和Majeed骨盆损伤疗效标准,优34例,占67%,良7例,占12%,可6例,占11%,差5例,占10%。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例,4例BrookerⅡ级异位骨化,3例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结论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情稳定后,应尽早手术治疗,尽可能解剖复位髋臼骨折,同时合理处理骨盆前后环损伤,其中髋臼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其复位质量是决定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翔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22-2123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检查,测量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 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 ~36个月,平均(23.8±9.3)个月.术后1年将内固定取出,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植骨块融合较好,未见骨吸收且脊柱生理弧度维持良好.患者术后及36个月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1周与术后36个月随访时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Osteoporosis is a highly prevalent skelet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compromised bone strength, usually related to decreased bone mass and microstructural alterations of bone tissue, predisposing a person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fracture. As other prevalent disorders, osteoporosis is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play of genetic and acquired factors.

Areas covered: We provide an update of recent studies aimed at identifying the clinical and genet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sponse to drugs used to treat osteoporosis, as well as those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two intriguing adverse effects of antiresorptives: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ONJ) and 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s (AFF).

Expert opinion: Several clinical factor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a poor drug response, such as advanced age and frailty. Candidate gene studies suggest that some common polymorphisms of the Wnt pathway and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FDPS), the target enzyme for bisphosphonates, also influence the response to antiresorptives. However, they await for replication in large independent cohorts of patients. Similarly, some genetic and acquired factors may influence the risk of ONJ and AFF.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the risk of suffering these adverse effects may have a polygenic basis.  相似文献   

19.
刘志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24-292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功能、内固定并发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术后伤椎高度[(90.4±9.8)%]较治疗前[(56.7±7.9)%]明显增加(t=9.3,P<0.05);Cobb角术后[(7.9±2.9)°]较治疗前[(28.4±3.8)°]明显减小(t=14.9,P<0.05);神经功能等级明显改善(A级由2例变成1例;B级由5例变成1例;C级由4例变成2例;D级由1例变成6例;E级增加至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以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宁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26例疑似骨折但普通X线检查阴性,行MSCT扫描证实为细微及隐匿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16~63岁,疑似骨折关节共145处,分别应用MSCT MPR以及VR重建诊断细微及隐匿骨折,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效果。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McNemar检验,计算MSCT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126例患者经手术及术后随访共证实145个骨关节损伤中隐匿性骨折115个,无骨折部位30个。骨折关节部位包括:骨盆及髋关节26个,膝关节20个,脊柱21个,踝关节31个,肘关节11个,腕关节6个。以手术及术后随访结果为金标准,McNemar检验提示,MS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8.26%(113/115)、100.00%(30/30)、98.62%(143/145)。MPR识别隐匿骨折的正确率为94.78%(109/115),漏诊6处;VR识别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为99.13%(114/115),漏诊1处;MPR及VR均能正确识别未骨折处,两种重建方法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4,P>0.05)。结论 MS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MPR、VR均能有效显示微小及隐匿性骨折,在诊断微小及隐匿性骨折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