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84篇
  免费   1233篇
  国内免费   429篇
耳鼻咽喉   64篇
儿科学   102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934篇
口腔科学   305篇
临床医学   2409篇
内科学   891篇
皮肤病学   110篇
神经病学   433篇
特种医学   8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328篇
综合类   4716篇
预防医学   1881篇
眼科学   887篇
药学   1745篇
  20篇
中国医学   2104篇
肿瘤学   40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555篇
  2020年   637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612篇
  2014年   858篇
  2013年   831篇
  2012年   1230篇
  2011年   1216篇
  2010年   1016篇
  2009年   934篇
  2008年   1420篇
  2007年   1052篇
  2006年   807篇
  2005年   1058篇
  2004年   775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524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375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就诊、行EUS且EUS分期为T1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EUS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的一致性,计算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探究影响EUS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纳入380处病变,EUS发现黏膜内(T1a)病变301处,黏膜下层(T1b)病变79处;术后病理实际浸润深度为T1a病变320处,T1b病变60处。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7.1%(293/380),灵敏度为83.4%(267/320),特异度为43.3%(26/60)。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位于胃上1/3部(OR=2.272,95%CI:1.266~4.080,P=0.006)、病变长径≥20 mm(OR=2.013,95%CI:1.200~3.377,P=0.008)及低分化癌(OR=2.090,95%CI:1.018~4.294,P=0.045)是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分化癌(OR=4.046,95%CI:1.737~9.425,P=0.001)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EUS对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病变位于胃上1/3部、病变长径≥20 mm及低分化癌,其中低分化癌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以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 综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对照组为72.91%(35/48)(P<0.05);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包括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Fugl Meyer rating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8%(7/48)、10.42%(5/48)(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患者的步态参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宜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面部美观度与皮肤屏障功能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面部皮肤毛孔值、纹理值以及经皮水分丢失(TEWL)、pH值、皮肤红斑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3.490、8.883、2.204、2.692、5.931,P<0.001、P<0.001、P=0.032、P=0.009、P<0.001),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752,P=0.008);观察组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6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8例(Z=-2.285,P=0.022);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χ2=5.455,P=0.020)。结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痤疮瘢痕,可明显改善面部美观度和皮肤屏障功能,疗效显著,且胶原贴敷料可明显降低CO2点阵激光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常见寄生虫卵的智能识别系统。方法 搭建FastRCNN和CNN网络系统,用已经鉴别的受精蛔虫卵、姜片虫卵、钩虫卵各200张标本显微镜下采集图像,用于系统训练;三种虫卵各100张用于识别测试;再用20张未知名混合虫卵标本进行模拟临床测试。结果 针对3种虫卵,CNN的平均鉴别准确率达到了89%,FastRCNN的平均鉴别检出率达到了99.9%,测试时间分别为53 s和28 s。使用FastRCNN对混合虫卵检测,平均检出率为97%,检测时间79 s。结论 FastRCNN和CNN都能进行大样本量的识别,但FastRCNN的识别能力比CNN更快、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手术切除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5月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的27例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9例。27例眼球突出术后均明显改善。50.0%的病例视力术后改善。术后病理检查显示,WHO分级Ⅰ级脑膜瘤26例,Ⅱ级1例。术后出现视力损害1例、癫痫1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三叉神经感觉功能减退4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随访13~05个月,中位数4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死亡;7例(25.93%)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经翼点入路可提供良好且容易进入眼眶和颅中窝的途径,并有助于肿瘤切除和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减压,通过显微解剖和充分地切除增生骨质,可以实现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在可疑冠心病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缺血性病变(FFRCT≤0.80)的预测因素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病人292例,其中男18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5.8±10.3)岁。利用CCTA影像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 (≥25%且<50%)、中度(≥50%且<70%)和重度(≥70%且<99%)。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FFRCT软件对病人的CCTA数据进行测量。根据FFRCT数值范围将病人分为阳性组(FFRCT≤0.80,102例)和阴性组(FFRCT>0.80,190例)。2组病人的一般资料、CCTA上的血管特征及血运重建,以及基于FFRCT与CCTA制定的治疗策略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t检验及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FRCT≤0.8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阳性组病人的年龄更大,男性更多,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的比例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阳性组较阴性组病人更多的表现为中重度狭窄(分别为80.4%和28.4%),更多的病人行血运重建术(分别为56.8%和11.1%),均P<0.05。74例病人(25.3%)基于FFRCT的结果治疗决策发生改变。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45)、糖尿病(OR=2.238)及中重度狭窄(OR=8.837)是FFRCT≤0.80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FFRCT技术在可疑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是可行的,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重度狭窄是FFRCT≤0.80的独立预测因素,FFRCT可能影响病人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面向医院患者的视觉监控跌倒检测算法,解决患者由于意外跌倒不能被及时发现的问题,为医护人员快速处理患者跌倒等异常行为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方法:首先,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检测监控图像中人体关节点(如肩部、肘部、腕部、胯部、膝关节等)在图像中的位置,再根据亲和度向量场模型提取人体骨架,最后计算患者躯干、腿部与地面的夹角作为判别性特征,判断监控区域内是否有患者出现意外跌倒。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实际的医院监护环境中的处理速度高达25帧/s,检测准确率高达96%。结论:该方法能够实时、准确地提取医院环境下患者的行为特征,并针对意外跌倒情况发出警报,为医护人员监测患者跌倒等异常行为提供更准确、方便的计算机辅助医疗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早期预防,辅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与决策,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DPN预测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此外数据集的特征维度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处理,通过自主学习数据的特征信息,从中挖掘其有价值的医学信息与规律,来实现DPN的预测。通过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DPN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其他两个模型,其准确率、召回率、F1值、AUC值分别达到了0.983、0.916、0.923、0.98。  相似文献   
9.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60%~70%的癌症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调强放疗是当前主要的临床放疗技术。对近几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分析与转换方法在肿瘤调强放疗计划中的应用进展及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锥形束CT(CB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引导的肿瘤调强放疗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肿瘤CT/CBCT/MRI/PET影像放疗靶区分割、影像配准以及转换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的有监督或无监督学习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及创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收治的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纯激光治疗组,每组10例。术前均对2组患者术区进行拍照存像、消毒、擦干,局部均匀涂抹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以无菌薄膜封闭保护60 min,擦去乳膏后再次消毒术区。术中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患者瘢痕部位进行扫描,根据患者增生性瘢痕厚度选定合适的机器参数,维持机器频率300 Hz及密度5%,在20~30 J调整能量参数的大小,时间间隔1 s,保证点阵矩形完全覆盖增生瘢痕,允许2次激光形成的热损伤矩阵之间存在25%面积的重叠。术后即刻冷敷创面60 min,冷敷结束至术后1周,单纯激光治疗组不外用任何药物,联合治疗组术区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外用,3次/d。术后3 d治疗部位不碰水,若出现感染情况,可以加用抗生素软膏,点状损伤创面外痂皮未掉落完全时禁止擦洗创面,禁止直接剥除痂皮,禁止术区涂抹化妆品等,避免接受阳光直射。于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进行第2次激光治疗,以2次CO2点阵激光治疗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间隔2个月待术区稳定后行疗效判断,计算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与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患者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瘢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分。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10)、90%(9/1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P=0.49)。(2)对2组VSS评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疼痛、瘙痒、柔软度及厚度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VSS评分中色泽评分分别为(1.9±0.7)、(1.9±0.1)、(1.8±1.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9±0.7)、(2.8±0.6)、(1.9±0.7)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143,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3,P=0.018)。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VSS评分中血管分布评分分别为(1.8±1.0)、(1.7±0.7)、(1.5±1.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6±0.5)、(2.5±0.5)、(1.7±0.8)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03,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538,P=0.129)。(3)对2组POSAS评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厚度、粗糙度、柔软度和表面积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POSAS评分中色泽评分分别为(4.9±2.6)、(4.1±0.8)、(3.5±2.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6±1.1)、(6.8±1.4)、(5.4±1.8)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509,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973,P=0.008)。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POSAS评分中血管分布评分分别为(4.4±2.1)、(3.9±0.9)、(3.5±1.6)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3±1.1)、(5.7±2.0)、(4.5±1.6)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0.118,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744,P=0.028)。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CO2点阵激光及单独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均效果明确,但联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瘢痕组织血管分布和减少局部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