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73篇
神经病学   484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241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硬膜下积液治疗经验。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7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影像学特征鉴别积液是否为血性,将患者分为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9例)和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例)。根据积液是否为血性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法。 结果9例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接受钻孔外引流手术,8例积液消退,另外1例无效,之后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后治愈。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中14例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12例有效,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2例术前合并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均有效;另外2例最初接受积液外引流,无效,之后行硬膜下腹腔分流后积液消退。 结论对于硬膜下积液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积液是否为血性,是否合并脑积水。血性积液采取钻孔外引流,非血性积液采取硬膜下腹腔分流,合并脑积水的积液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方式,给予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例DNT的MRI、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6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36.7岁)。大多数病例以癫痫小发作为主,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检查病变均位于幕上结构,累及皮层,额叶(4例)及颞叶(3例)为主;最大径2-5cm不等,形态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状;2例累及白质,7例伴囊性变。病变在MRI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病变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囊性病变在T1WI信号均匀,等于或略高于脑脊液。6例CT扫描病变均呈低密度改变,其中2例呈囊性分叶状,1例呈局灶性钙化;4例增强后病变无强化,1例病变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理组织学DNT分为3型:单纯型(4例)、复杂型(6例)及非特异型(2例)。结论DNT是一种良性病变,MRI较CT更具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的发生率占脑肿瘤的50%左右。由于其特殊的病理性质以及浸润性的生长方式,术后复发或残余脑瘤迅速增大几乎是必然的。系统的综合治疗是延续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我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单克隆抗体标载的131I对56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瘤内免疫导向放射取得良好效果,针对放射性131I可能对甲状腺功能的医源性损害以及患者对131I治疗后的知情与防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6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知情状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争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从而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发病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1999~200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定点就医的一组老年人群(年均18 492人)共210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时的身体状况,发病率及受伤特点,病程及治疗和护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该组老年人在建档案时已被分为2个亚组:超高龄组年龄限(平均年龄79.75岁,1 978例)和老年组年龄限(平均年龄69.42岁,16514例).以同期其他人群的脑损伤187例作为对照组,并进行2组回顾资料的比较.结果 按意向处理分析39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发病率及受伤特点:超高龄组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多为摔伤;老年组和对照组均为交通伤占主要伤因.治疗及病程:对照组和老年组中均有超过80%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而超高龄组仅有53.40%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预后:各组的死亡率和重残比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老年人群的脑损伤致伤原因主要是摔伤,同时多患有单器官或多器官的疾病;老年人脑损伤占用医疗资源多,但经积极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回顾性资料记载超高龄组是能够检索到的国内外老年人脑损伤平均年龄最高的一组,对超高龄脑损伤的相关分析是有临床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Kleihues和Cavenee1于2000年发表的WHO神经系统肿瘤共分七大类,其中发病率最高,分类、分型最多者当属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而在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的发病率约占50%。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混合性胶质细胞肿瘤和室管膜肿瘤。WHO2000年的分类中,又将此四类肿瘤分成20个不同的类型和亚型:它们的生长部位、病理形态、分子生物学、生物学行为(Ⅰ~Ⅳ级)、影像学、治疗对策和结果等亦多有不同,国际文献大多按胶质瘤的不同分类或分型分别论述。总的看,各类型的治疗结果与…  相似文献   
6.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们自1986年8月~1993年12月共收治经CT复查证实的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24例,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患者1134例的2.1%。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8例,女6例;年龄3~74岁,平均40.7岁。50岁以上12例,占50%。车祸致伤...  相似文献   
7.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8.
脑膜瘤骨侵袭行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脑膜瘤不同的骨侵袭行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差异性,探讨VEGF在骨侵袭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脑膜瘤标本及受累骨质的病理类型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病理学对比观察。结果36例标本中有骨侵袭的23例,VEGF表达为强阳性者5例,阳性者17例,阴性者1例;13例无肿瘤骨侵袭标本中,VEGF表达为强阳性者1例,阳性者6例,阴性者6例。脑膜瘤骨侵袭与VEGF表达程度显著相关(P<0.05)。VEGF主要表达于脑膜瘤细胞的胞浆,在肿瘤向骨组织浸润最明显处表达最强。结论VEGF表达水平反映脑膜瘤对相邻骨质的侵袭能力;VEGF参与脑膜瘤骨病理改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迟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对32例经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创伤后迟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恢复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其中非手术治疗20例,存活14例,死亡6例,死亡率30%;手术治疗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死亡率17%。结论及时诊断与合理有效的治疗是提高脑创伤后迟发性脑梗死的治愈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治疗脑内致痫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脑内致癫痫小病灶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和病灶切除,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探讨立体定向开放微创手术,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脑内致痫小病灶的手术方法。方法53例症状性癫痫病例,CT、MR I检查有脑内小病灶(直径在0.5~3.0 cm),24 h视频脑电图确认致痫灶为脑内单发病灶。ASA 601S型立体定向仪CT引导辅助全麻环钻开颅,导针穿刺放置导管引导,显微镜下手术分离、切除病灶,皮层脑电图确认将致痫灶切除。结果病灶全切率达96.2%,术后5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6.3个月,癫痫消失45例,脑电图检查记录到癫痫波11例,临床癫痫发作5例。因肺癌死亡3例。结论CT立体定向引导,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致痫小病灶,术中皮层电极确认将致痫灶切除,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