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82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234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5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体外研究锤头型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核酶对各自靶RNA分子的切割活性及反应条件。同时观察两反义核酶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含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重组质粒(pT-Ⅰ、pT-Ⅲ),经体外^32P标记转录后形成产物靶RNA。同时将含特异性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T-gⅠ、pT-gⅢ)进行非标记的体外转录,产物(核酶)与各自的^32P-靶RNA按不同的条件混和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观察结果。将构建好的核酶以脂质体包裹后导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采用图像分析法观察核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两种核酶在37℃、42℃均能有效切割各自的靶RNA,对Mg^2 浓度的要求范围较宽(10~20mmol/L);反应温度从65℃逐渐降至并维持在37℃的条件下核酶切割活性显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生成降低,胶原生成明显受抑制。结论 针对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核酶能有效地在体外对靶RNA进行切割并能有效地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3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5-46岁,平均35岁。按照Riseborough和Radin的分类方法,Ⅱ型6例,Ⅲ型18例,Ⅳ型2例。[结果]术后25例骨折复位满意,1例复位稍差,无切口感染,1例术中牵拉损伤尺神经,22例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5个月。尺神经损伤恢复,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愈合时间14~24周,平均17周。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其中优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骨折充分,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固定肱骨髁间骨折牢固可靠,能有效的防止骨折不愈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0岁。2007年8月5日遇车祸,伤后胸背、右下肢疼痛.不能自行站立,无双下肢麻木及大小便失禁.伤后9h被急救车送至我院。入院查体:稍烦躁.神志尚清,胸廓挤压征阳性,T4棘突处可见高出皮肤约1.5cm的骨性隆突.有压痛;双下肢感觉对称无异常.左下肢肌力5级,右大腿畸形肿胀,异常活动;右踝屈伸肌力5级。左膝反射(+),双踝反射(+).肛周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突变型p2 7基因 (p2 7mt)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组腺病毒载体Ad p2 7mt将p2 7mt全长cDNA转入到肝癌细胞系SMMC 772 1中。3H TdR掺入法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p2 7m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转染p2 7mt基因的SMMC 772 1细胞在蛋白质水平有高水平的基因表达。其3H TdR掺入量及集落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p2 7mt基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p2 7mt可作为目的基因用于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相对单链尿激酶融合基因真核分泌表达载体。方法 应用重组DNA技 术,将人工合成的尿激酶原信号肽基因与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相对分子质量单链尿激酶融合基因连接,并保 证在同一阅读框架,然后分别插科到pcDNA3和PMJK3两种真核表达载体中。结果构建成可以在真核细胞中分泌表 达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相对分子质量单链尿激酶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D1和pMJK3-D1。结论为建 立稳定分泌表达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相对分子质量单链尿激酶融合蛋白的细胞工程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发一系列脊柱相关疾患的病理基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IDD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IDD是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早期观点认为IDD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衰老引发,然而近年来IDD疾患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明确IDD的发病机制并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显示,IDD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因此在基因水平寻找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高通量测序、高分辨质谱以及计算机综合支撑下的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为阐明IDD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了传统遗传学研究的一些不足。在IDD研究中,主要通过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等技术来揭示IDD最初阶段的基因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以期在DNA层面发现与IDD相关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在该方法及相关技术的助力下,IDD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著加快了IDD新靶点的发现。笔者就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在IDD遗传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今后IDD相关疾患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0天,左眼视力下降17天于1995年10月27日入院。30天前患者发现右眼视力下降,远近视力均不好,眼无其他不适感,自觉无明显诱因。17天前左眼亦出现相同症状,曾在其他医院按球后视神经炎治疗无效。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眼病...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8岁。自幼左眼视力差,于1991年1月20日来我院就诊。家中无人有类似眼病史。全身体检无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远1.0,近0.9,左眼视力远0.1,近0.4,矫正视力:右+0.25=1.0,左-3.50-1.00×90°=0.2,双眼前部及眼压均正常,左眼外斜15°。眼底检查:双眼玻璃体呈尘埃状混浊。双眼视乳头部位明显扩大,圆形,直径约为正常视乳头3倍,上界清楚,色泽灰白,无生理凹陷,看不清巩膜筛板,深度凹陷,血管从上方边缘呈钩状发出,扭曲变细,分不清动、静脉。下界紧连着大片白色脉络…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自体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治疗白血病和非霍杰金氏淋巴瘤 (NHL)的疗效和移植相关死亡。方法  2 2 2例白血病和NHL中 ,112例接受自体HSCT、110例接受异体HSCT ,其中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和 36例NHL均为自体HSCT。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 :14 9例TBI +Cy、2 3例改良Bucy、5 0例MACC方案。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 ,在自体与异体移植后白细胞>1.0×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的时间 ,二组分别为 (14 .3± 6 .1)d和 (17.8± 9.2 )d与 (15 .1±4 .6 )d和 (19.6± 10 .3)d ,二组比较造血重建时间无差异 (P >0 .0 1)。非M3 白血病自体与异体移植后 5年估计无病生存率为 (5 2 .0± 5 .8) %和 (6 2 .4± 6 .2 ) %、复发率为 (44 .7%和 14 .5 % ) ,M3 白血病自体移植无病生存率 (93.6± 4 .4 ) %、复发率 5 .3% ,NHL自体移植无病生存率 (6 6 .3± 8.0 ) %、复发率 2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