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后路环周融合治疗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环周腰椎融合在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和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4年5月,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的环周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83例。随访18~4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X线片和CT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12~14 d即可下地行走,3例出现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腰腿痛一过性加重。末次随访腰腿痛明显缓解,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6±3.8)分改善至(22.3±4.6)分。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环周融合术是治疗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合理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常温下肝血再灌注损伤及甲基强的松龙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观察门静脉置管注射中西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肝癌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肝癌手术时皮下埋置药盒门静脉内置管,向药盒内注入胸腺肽40mg,黄芪注射液10ml。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并观察其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CD3665.63±434.80个/μlvs1326.50±551.09个/μl,CD3 CD8 275.63±205.78个/μlvs513.50±231.00个/μl,CD3 CD4 515.88±329.75个/μlvs981.75±478.54个/μl,NK细胞130.86±176.58个/μlvs303.43±190.90个/μ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1例中度发热、4例轻度发热外,无其他副反应。结论胸腺肽与黄芪合用可增强慢性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经门脉注射药物可能成为乙肝治疗的新途径,应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进行比较,评价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的成骨能力,并探讨其可能的成骨机理。[方法]建立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以自身作为对照,双侧横突间植骨,左侧植入硫酸钙颗粒,右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X线、CT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周,硫酸钙尚可见残留颗粒,自体骨完全降解;植骨区域内均可见到大量的破骨细胞,并有血管纤维组织长入。术后6周,硫酸钙完全降解,影像学检查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局部骨密度增高,新骨成形;组织学检查两侧植骨区内均为大量的透明软骨形成,自体髂骨植骨区内可见散在的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组织学及影像学上二者没有任何的差别,两侧形成的骨组织与家兔的椎体骨组织结构相同。[结论]医用硫酸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外,硫酸钙可能还具有骨诱导性,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检测Epstein—Barr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非放射性、简便易行的可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方法,并且初步应用于Epstein-Barr病毒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用重组的EBV-LMP1痘苗病毒、TK^+痘苗病毒和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EBV-LMP!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用P815细胞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重组EBV-LMP1痘苗病毒免疫组原发CTL水平和体外诱生的二次CTL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非放射性、简便易行的可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方法,并且初步应用于Epstein-Bar病毒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用重组的EBV-LMP1痘苗病毒、TK+痘苗病毒和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EBV-LMP1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用P815细胞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重组EBV-LMPI痘苗病毒免疫组原发CTL水平和体外诱生的二次CTL水平均高于TK+痘苗病毒免疫组和正常组;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EBV-LMP1蛋白免疫组的CTL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鼠。结论本法可以较好的反映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水平,而且再一次说明LMP1基因能够诱发特异性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外科围手术期红细胞动员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rhEPO)已成功地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的临床治疗 ,有效率达 90 %以上。近年来 ,为减少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对异体输血的需求 ,对rhEPO在外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 7] ,研究结果表明rhEPO是择期外科手术前红细胞动员的一个安全辅助药物 ,尤其对预计手术中有输血倾向的病人 ,应用rhEPO是避免异体输血或减少异体输血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择期骨科手术病人 10 5例 ,男 6 2例 ,女 43例 ,年龄 2 2~ 70岁。入选条件为预计手术中等量失血者 (按公斤体重计算 ,失血量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穿孔患者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胃癌穿孔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住院期间死亡率为0;胃肠吻合口瘘为11.8%;平均存活时间为18.3个月;行根治性手术者,平均存活36.2个月。结论对胃癌穿孔患者,只要休克能纠正,身体状态允许,病灶可切除,进行根治性切除治疗是积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