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及进展的中心环节,β细胞去分化可能是导致β细胞数量下降及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预防β细胞去分化和(或)促进去分化细胞再分化为β细胞是T2DM治疗的关键策略。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分化或β细胞增殖、再分化及转分化可促进β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增加。深入理解β细胞去分化、再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眼眶内容物MRI各参数的变化,探讨MRI定量测量对TAO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行眼眶3.0 T MRI检查的活动期TAO患者37例,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临床活动度评分(CAS)变化分为有效组(23例)和无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去骨瓣原因、缺损部位、缺损面积、修补时间间隔、骨窗凹陷程度、皮肌瓣分离方法、是否悬吊硬膜与钛网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中出现并发症18例(29.0%),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愈合不良致钛网外露1例,术后癫痫发作2例,皮下积液7例,硬膜外血肿伴凝血功能紊乱1例,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2例,一过性咀嚼痛3例,一过性精神症状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窗凹陷、去骨瓣减压修补时间间隔、颅骨缺损面积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缺损面积、去骨瓣减压至修补时间间隔、骨窗凹陷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越大、缺损面积越大、修补时间间隔越长、骨窗凹陷程度越重,颅骨修补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 T7~T9椎体的BMD和T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 mg/cm3,T7~T9椎体的CT值和T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 HU。T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 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功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剂中主要中药及其成分的潜在机制。方法 报告2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失败、经中药治疗成功排石的输尿管结石男性病例,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处方中10种中药组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作用机制。结果 2例患者经中药治疗成功排石,复查CT未见输尿管结石及肾盂积水征象。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发现,2例患者处方中10种中药的核心蛋白涉及ALB、MMP9、TLR4、EGF、IL-6、FN1、HSP90AA1、EGFR、AKT1、IL-10和VEGFA。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0种中药组合主要涉及PI3K/Akt、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TNF和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 2例ESWL治疗失败的输尿管结石经中药治疗后成功排石。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10种中药组合具有舒张输尿管平滑肌、抗炎、减少输尿管内皮损伤、利尿等作用,结石成分分析和CT值提示中药对于ESWL不敏感的输尿管结石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 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审核,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肺结节检测算法,与医师标注结果进行比对,得到算法在不同重建方法下检出肺结节的敏感度、准确率、F分数等指标以及模型检出的假阳性分布,对比分析模型在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的诊断效果。结果 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重建、纵隔重建和骨重建3种重建方法下的敏感度分别为92.33%(313/339)、86.97%(287/330)及92.73%(319/344),准确率分别为23.55%(313/1 329)、37.91%(287/757)及27.84%(319/1 146),F分数分别为0.38、0.53及0.43,3种算法重建下模型检出敏感度、模型误检结节类型与医师漏标结节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窗、纵隔和骨窗重建下均性能优良,能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改进算法的CT与MR图像融合新策略。方法:采用NSCT改进算法将配准的CT与MR图像分解为高频和低频子图像,采用平方熵取大原则进行低频子图像系数融合,采用调制拉普拉斯加权求和法进行高频子图像系数融合;采用NSCT改进算法逆变换重构融合子图像获得融合图像。仿真实验分别选用人工合成和临床实例进行CT与MR图像融合。采用信息熵、交叉熵、互信息、相关系数、空间频率、空间频率错误率和边缘强度等定量评价NSCT改进算法、像素融合法、离散小波变换(DWT)、离散轮廓波变换(DCT)和NSCT算法的融合效果。结果:基于NSCT改进算法的融合图像对比度和边缘清晰度均最优。融合评价中改进算法的平均信息熵、交叉熵、互信息、空间频率、空间频率错误率、相关系数和边缘强度均最优,较像素融合法、DWT、DCT和NSCT的4种算法分别提升9.54%~58.19%、31.38%~44.97%、5.46%~28.66%、12.33%~120.64%、51.48%~81.21%、3.4%~5.19%和6.63%~164.32%。结论:NSCT改进算法融合性能优越,具有较高的普适性,是一种可行的CT和MR图像融合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征象,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腹盆腔SFT患者[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41~71(53.0±10.6)岁]的影像学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18例患者中,13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大小(最大径)、形态、密度或信号、动态增强特点、动脉期肿瘤体内血管及肿瘤周围有无血管等情况。采用卡方精确检验分析肿瘤大小、边界及形态与良恶性肿瘤的关系;Fisher检验比较三者在良恶性肿瘤中表现的差异性。 结果 ① CT影像学表现: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0.53±6.21) cm,最大直径为2.7~23.4 cm。12例患者肿瘤的病灶边界清晰;8例呈分叶状,7例出现囊变,1例有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有11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2例表现为轻中度强化;10例动脉期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8例病灶周围出现迂曲血管。② MRI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1.93±3.21) cm,最大直径为10.0~13.4 cm。5例患者的病灶边界均清晰;4例病灶呈分叶状;T2加权成像显示有3例出现囊变,4例病灶内见瘢痕状及片状低信号区,1例均匀等高信号;5例出现流空血管影。4例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5例动脉期在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③病理结果显示:18例SFT患者中,7例为恶性、11例为良性。7例恶性SFT患者中,有5例病灶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10.88±5.62) cm],而良性SFT患者中仅有2例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P=0.039)。 结论 腹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呈多样性,当腹腔内出现丰富的血供伴瘢痕状、片状延迟强化肿瘤,同时瘤体周围出现迂曲血管及瘤体内出现点、条状动脉期强化血管的表现有助于诊断,且MRI中T2加权成像出现低信号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滕剑  胡昊  许晓泉  吴飞云  张宗军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499-1502
【摘要】目的:探讨T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TA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每例患者4条眼外肌中信号强度最高(“热点”)和最低区域(“冷点”)的T1弛豫时间(T1RT),比较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之间热点和冷点T1RT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T1RT在TAO分期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期组眼外肌T1RT的冷点值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P<0.001),而两组间眼外肌的T1RT热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T1RT冷点值与临床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r=0.501,P<0.001)。以T1RT冷点值≥1000ms判断TAO处于活动期的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为0.815,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1.1%)。结论:T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眼外肌T1RT冷点值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及产褥期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的MRI诊断价值及与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MRV误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MRV显示静脉窦不连续或充盈缺损。MRI显示双侧顶叶4例、双侧枕叶4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颞叶1例,多发对称分布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SWI均未见出血灶。4例于发病后2~4周复查MRI或CT显示异常病灶消失。结论:常规MRI及MRV能够为早期、正确地诊断RPES提供帮助,应用DWI、SWI序列同时结合其他误诊因素鉴别诊断不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