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探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患者骨盆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为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同步放化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55例,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勾画患者的骨盆,并将其分成腰骶骨、髂骨及骨盆下部3个子区域。应用单因素(SymbolcA@2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宫颈癌患者骨盆及3个子区域的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剂量体积参数包括V5V10V15V20V25V30V35V40V45V50及平均剂量(Dmean)。结果 ≥2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87.7%(136/155);≥2级骨髓抑制患者的骨盆V5V10V15V20、髂骨V15及骨盆下部V15明显高于<2级骨髓抑制患者(t=-2.277、-2.142、-3.475、-2.018、-2.963、-2.741,P<0.05);经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骨盆V15为≥2级骨髓抑制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OR=1.728,P<0.05)。使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骨盆V15的阈值为88%。结论 骨盆V15是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发生急性骨髓抑制的独立高危因素,将骨盆V15 限制在88%以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控制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乳腺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方法: 选择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123例,行轴位DWI、矢状位T2W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以DCE-MRI图像为参考,在DWI图上分别于病灶内、病灶邻近正常腺体区域放置感兴趣区(ROI),记录相应区域ADC值,并计算标化后rADC值。比较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和rADC鉴别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两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134个乳腺病灶中,84个恶性病灶和50个良性病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26)×10-3和(1.60±0.40)×10-3mm2·s-1,正常腺体134个ROI平均ADC值为(1.89±0.31)×10-3 mm2·s-1,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和正常腺体(P<0.01)。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rADC值分别为0.59±0.18和0.83±0.30,恶性病变rADC值低于良性病变(P<0.01)。选择ADC阈值为1.22×10-3 mm2·s-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和84.5%,AUC为0.89。选择rADC阈值为0.67,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0%和75.0%,AUC为0.79。标化后rADC的AUC低于标化前ADC(P<0.05)。 结论: ADC和rADC 值的定量分析是鉴别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标化后rADC 值未能提升ADC值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中临床因素与骨盆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同步放化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39例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宫颈癌患者临床因素和骨盆剂量体积参数与≥2级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临床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化疗周期数、原始血色素水平、放疗方式及化疗方案;骨盆剂量体积参数包括患者骨盆接受大于5、10、15、20、25、30、35、40、45、50、55 Gy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骨盆V5、V10、V15、V20、V25、V30、V35、V40、V45、V50、V55)、最大剂量Dmax及平均剂量D mean.结果 ≥2级急性期骨髓抑制发生率为80.6% (112/139).单因素分析发现≥2级急性期骨髓抑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骨盆V5、V10 、V15、V20、V25及平均剂量Dmean,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骨盆V10为急性期骨髓抑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骨盆V10的阈值92%.结论 骨盆V10为急性期骨髓抑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制定放射计划时将骨盆V10控制在92%以下可有效减少≥2级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限量调强放疗(BMS-IMRT)对宫颈癌患者急性骨髓抑制的影响。 方法: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38例宫颈癌患者分为BMS-IMRT组(61例)和普通调强放疗(IMRT)组(77例)。BMS-IMRT组放疗计划设计时给予骨盆单独限量:骨盆V10≤90%,V20≤70%。IMRT组骨盆不给予单独限定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危及器官放疗毒副反应差异。 结果:在剂量学参数方面,BMS-IMRT组骨盆V5~V50及平均剂量较IMRT组显著减少(P<0.05);而两组患者在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直肠及膀胱V5~V50及平均剂量)、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放疗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中,BMS-IMRT组相比IMRT组2级及以上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两组2级及以上急性直肠炎及膀胱炎发生率无差异(P=0.788,0.503)。 结论:相较于IMRT,宫颈癌BMS-IMRT技术可在不牺牲靶区及不增加膀胱直肠急性毒副反应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患者2级及以上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乳腺疾病患者(良性37个病灶、恶性42个病灶),活检前均行DCE-MRI及DWI(b=0.800s/mm2)。分析病变形态、边缘、曲线类型,统计比较Fischer评分、DWI及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别为(1.49±0.34)×10-3 mm2/s和(1.01±0.29)×10-3 mm2/s,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ADC阈值为1.15×10-3 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分别约为83.3%(35/42)、83.8%(31/37)、83.5%(66/79)、0.199、5.142;单独行动态增强Fischer评分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分别约为97.6%(41/42)、78.4%(29/37)、88.6%(70/79)、0.031、4.519;两者联合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为92.9%(39/42)、91.9%(34/37)、92.4%(73/79)、0.077、11.469。结论:联合诊断方法较单一运用DCE-MRI或DWI在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等指标上诊断效能强,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治疗中,探讨逆向计划和常规计划与高危临床靶区(the 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的体积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CT图像引导下的三维腔内后装治疗患者66例,按HR-CTV体积大小分为6组[~30 cm3(n=9)、~45 cm3(n=10)、~60 cm3(n=17)、~75 cm3(n=11)、~90 cm3(n=8)、>90 cm3(n=11)]。每例患者同时制定逆向计划和常规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比较2种计划方式在不同体积范围内的优劣,评估参数包括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D1 cm3、D2 cm3、Dmean、6 Gy处方剂量覆盖体积、不均匀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和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结果:①~75 cm3组2种计划在危及器官保护、6 Gy靶区覆盖、HI和CI值中均无差异;②HR-CTV体积<60 cm3时,选择逆向计划更能保护危及器官;③HR-CTV体积>75 cm3,常规计划更能保护危及器官但是靶区覆盖欠佳,逆向计划反之。结论:对于<60 cm3靶区,逆向计划更能保护危及器官;而>75 cm3靶区,2种计划对于保护危及器官和靶区覆盖均无明显优势,建议应用插植或者插植与腔内后装相结合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技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不良反应、远期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77例中晚期未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其中70例行IMRT,207例行SIB-IMRT。比较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IMRT与SIB-IMRT后的不良反应,并进行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法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IMRT组与SIB-IMRT组的随访率均为100%。与IMRT相比,SIB-IMRT未增加患者直肠及膀胱的急性毒性反应(χ2=0.306和0.971,P均>0.05)和远期毒性反应(χ2=0.014和0.381,P均>0.05)。IMRT组及SIB-IMRT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和99.5%,3年OS分别为75.0%和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9和0.674,P均>0.05)。患者年龄和治疗前淋巴结状态是所有入组患者(χ2=7.971和15.938,P均 < 0.05)及SIB-IMRT组患者(χ2=7.503和10.048,P均 < 0.05)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SIB-IMRT技术安全可行,且可以减少后装治疗次数,减轻患者后装治疗的不适及痛苦。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SIB-IMRT是一种可尝试的外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所致急性骨髓抑制的临床和物理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 月至2015年8 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62例,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勾画患者的骨盆,将其分成腰骶骨、髂骨及骨盆下部3 部分。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直肠癌患者临床和物理因素与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临床因素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原始血色素水平、化疗方案、是否手术及放疗方式;物理因素包括腰骶骨、髂骨、骨盆下部及骨盆V 5、V 10、V 15、V 20、V 25、V 30、V 35、V 40、V 45、V 50、最大剂量(Dmax)及平均剂量(Dmean)。 结果:全组≥ 2 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1.3%(38/ 62)。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化疗方案、腰骶骨V 45、髂骨V 20和髂骨V 30与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有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化疗方案和髂骨V 30是影响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高危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确定髂骨V 30的界值为44% 。结论:急性骨髓抑制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直肠癌患者治疗中应综合考虑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优选化疗方案,且髂骨V 30控制在44% 以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