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描述骨折或骨转移所致单椎体塌陷性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单椎体塌陷性病变行MR检查,其中29例临床证实,4例穿刺活检证实,良性13例,恶性2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者常伴瘤周水肿,边界模糊,受累椎体鲜有残存骨髓影,受侵附件多呈膨胀性改变,常伴椎旁软组织影,强化欠均匀,追随观察病灶增大变多或无明显改变.结论 MRI能较好鉴别单椎体塌陷性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规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方法,优化扫描序列及参数.材料和方法:采用颈动脉专用线圈,选用2D-TOF、3D-TOF、T1WI、T2WI、PDWI等脉冲序列,对156例不同程度脑缺血症状患者行颈动脉斑块多序列多方位扫描.结果:156例受检者除2名不能配合未完成扫描外,其余均顺利完成.T1WI、T2WI、PDWI和3D-TOF的序列组合能准确显示血管壁、血流、斑块大小、形态及斑块内成分.其中62例显示明确斑块形成(最大狭窄>50%),34例判定为稳定斑块;28例判定为不稳定斑块,其中手术病理证实22例,病理提示斑块纤维帽不完整、部分合并出血钙化及巨大脂质池.结论:采用颈动脉专用表面线圈,选用合适的扫描序列及参数所得到的图像能有效显示斑块,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4.
1 故障现象西门子G5 2 69X线机电视系统在钡餐检查过程中 ,X线主机运行正常 ,监视器突然无图像。2 故障检修2 .1 故障的可能原因 :( 1)监视器本身故障。 ( 2 )电缆的接口接触不好或蕊线中断及短路。 ( 3 )影像增强器的故障。 ( 4 )摄像机系统的故障。 ( 5 )电视通道的故障。以上几种故障均可造成监视器的无图像。2 .2 检查正负监视器均无图像并且监视器指示灯亮可以初步判断监视器及其电缆无故障。透视状态下 ,该机控制台mA、kV值显示及自动跟踪正常 ,判明主机及影像增强器运行正常。将摄像机预视放板上的S1维修开关拨向ON位置 ,然…  相似文献   
5.
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大部囊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大小不一 ,直径在 3~ 5cm的居多数 ,据统计 2 9%伴有囊变 ,表现为巨大囊变的少见。现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 女 ,2 4岁。无诱因出现头晕、乏力、视力下降半年。无腹痛、腹胀 ,腰痛、尿频、尿痛 ,体重下降 ,饮食睡眠正常。体检 :血压 2 2 6~ 2 4 0 /17 3~ 18 6kpa ,最高时为 2 6 6/18 6kpa。双侧腰部曲线对称 ,双肾区无隆起 ,双肋脊角无压痛及叩击痛 ,卧、坐位双肾均未触及 ,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双输尿管行程区无压痛 ,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 :尿VMA为 2 69 3mol/2 4h ,尿CA为 44 5 2 7mo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眶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方法采用GE1.5TsignaEchospeed或GE1.5TsignaTwinspeed,对30例患者做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脉冲序列:SET1加权(weightedImagingWI),FSET2加权(weightedImagingWI),T2WI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或SET1flair,FRFSET2WIT2WI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方位:横轴位(Axial)、冠状位(Coronal)、矢状斜位(ObliqueSagittal)和横轴俯卧位(prone)等。扫描参数:Fov18cm×18cm,SET1WI:TR440msTE11ms,FSET2WI:TR3000msTE98ms或T1flair:TR2143ms,TE11ms,TI750ms,FRFSET2WI:TR3500msTE80ms,矩阵256×256,接收带宽15.63MHz,平均激励次数4次,层厚3~4mm,无间隔。增强对比剂用GdDTPA0.1mmolkg。结果横轴位可清晰显示视神经全长及眼内外直肌及与病变的关系。冠状位在同一层面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眼内外直肌、眼上下直肌的断面及与病变的关系。矢状斜位可清晰显示视神经全长、眼上下直肌及与病变的关系。结论磁共振扫描参数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正确的扫描方位,及T2WI脂肪抑制技术等的应用更有助于显示正常眼眶解剖结构及眼眶病变的定位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钆贝葡胺(Gadobenate Dimeglumine)增强胆道成像对肝胆管的显示能力.材料与方法:2006-03~2009-04解放军总医院行活体半肝移植的供体64例,术前在GE SIGNA-EXCITE 3.0T扫描仪上行冠状位厚层单击发快速自旋回波(2D-SSFSE)、3D快速自旋回波容积扫描(3D-FRFSE)及肝特异性造影剂钆贝葡胺增强胆管成像的肝脏快速三维容积采集序列(3D-LAVA)扫描,在GE 4.3图像工作站行MIP后处理重建胆道系统,对比三种方法肝胆管显示能力并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三种成像方式显示胆总管、胆囊、肝总管、肝内一级胆管效果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D-FRFSE对肝内三级以上胆管显示优于2D-SSFSE和钆贝葡胺造影(P〈0.05),而肝胆管钆贝葡胺造影在诊断肝胆管解剖变异方面优于2D-SSFSE和3D-FRFSE序列.结论:肝特异性造影剂钆贝葡胺可单独用于肝胆管成像,与常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胆道显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3.0T磁共振在嗅觉传导通路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场强磁共振在嗅觉传导通路成像中的应用。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10例嗅觉功能障碍的Kallmann综合症患者(病例组)进行薄层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自旋回波T1加权像成像,根据图像分析嗅球嗅束的精细解剖。结果:对照组均可显示嗅沟、嗅束及嗅球,嗅束的长度为(29.32±2.11)mm,宽度为(3.36±0.83)mm,嗅球长度为(10.43±2.35)mm,宽度为(5.12±0.62)mm。所有嗅束都在视神经管内口处与视神经交叉向前内行走,嗅球前缘与筛泡前缘基本在同一水平。病例组嗅球均未见显示,7例嗅沟未显示,3例嗅沟发育不全,6例伴垂体前叶发育不全。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能够有效地显示嗅沟、嗅球、嗅束,可辅助临床诊断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MRI诊断价值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14岁,平均10.8岁。10例行CT扫描,6例行MRI扫描。结果:13例中,原发性肝癌7例(78%),肝母细胞瘤3例(23%),白血病肝脏侵润1例,肝血管瘤1例,肝间叶性错构瘤1例,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有其各自影像学特点。结论:CT与MRI检查可准确显示恶性肝肿瘤的部位、大小、侵润范围、影像特点及转移情况,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超声在汶川地震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技术在地震灾害时对骨折伤员现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5月14日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汶川水磨镇和映秀镇地震现场使用便携式超声仪对260例地震中四肢或躯干等部位受伤,因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及救治,其中55例后期行X线检查(野战X线诊断车)。将超声诊断为骨折患者的声像图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60例中超声诊断骨折89例(89/260,34.23%),表现为骨折断端错位,约0.6~7.4mm不等,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肿胀。其中超声检出肋骨骨折27例(断裂端〈1Him的细小骨折12例),锁骨骨折8例,胸骨骨折1例,上肢骨折21例(尺骨6例,掌指骨、桡骨及肱骨各5例),下肢骨折32例(外踝9例、股骨8例、跖骨5例、跟骨及髌骨各4例、距骨2例)。X线诊断骨折50例(50/55,90.91%,细小肋骨骨折7例)。结论与传统X线检查比较,超声分辨力高,对细小结构显示清晰,对细小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且超声仪携带方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大规模突发伤害环境下可快速检出骨折,为伤员的快速救治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