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者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针刺、艾灸、腹部TDP神灯照射等治疗腰椎术后麻痹性肠梗阻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收治腰椎术后早期麻痹性肠梗阻病人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mRNA水平探究人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在SD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炎症机制。方法 选取1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3只。给予各组大鼠背部皮肤45Gy电子线照射,分别于照射后0周、1周、2周、3周、4周后处死并取组织标本,检测皮肤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水平。选取3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n=7)、PBS组(n=14)和ADSCs组(n=14)。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BS组和ADSCs组大鼠背部皮肤给予45Gy电子线照射,辐射后48h起,每72h完成1次注射,共5次,PBS组的大鼠注射1ml PBS,ADSCs组大鼠注射1ml含ADSCs的PBS,共注射5次。观察大鼠皮肤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学损伤,进行皮肤损伤评分,同时检测大鼠皮肤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辐射后2d,两组大鼠的Douglas and Fow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后4~10d,ADSCs组大鼠的Douglas and Fowler评分均显著低于PBS组(P<0.05);至辐射后12d,两组大鼠的Douglas and Fowler评分达到一致。辐射后2周,PBS组和ADSCs组大鼠均出现相同面积及相同程度的皮肤损伤;辐射后3周至处死前,ADSCs组大鼠皮肤损伤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PBS组(P<0.05)。辐射后3周时,PBS组和ADSC组大鼠皮肤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PBS组相比,ADSC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IL-10显著升高(P<0.05)。PBS组与ADSC组的NOS及Ar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DSCs能有效促进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修复,其机制可能是H-ADSCs促进抑炎因子表达、降低促炎因子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发挥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桡骨远端骨折课堂教学出发,探讨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从介绍骨折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依据等共同点开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骨折类疾病的特征;通过阐释桡骨骨折部位的解剖特点把握该病的特征;以病因病机、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为讲授主线,突出重点;通过讲解中医和西医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上所适宜的时机,说明诊断与治疗应中西医结合,因人施治。同时以教师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把静态抽象的教学变得动态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病的特征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动物模型并评估脊髓及膀胱状态.方法 1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6只,实验组(T9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1O只,记录每日实验组大鼠手法排尿量等情况以评估SCI后NB恢复情况,术后2周使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膀胱内压以评估大鼠膀胱状态.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1d、5d、1Od、13d、14d时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术后16d实验组大鼠尿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一周内,大鼠手法辅助排尿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术后一周后,大鼠辅助排尿量逐渐减低并于两周时渐渐稳定.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在最大膀胱压、膀胱基础压、排尿阈、收缩间隔、膀胱容量、排尿效率的参数值分别为26.60士4.31 mmH2O、21.66±2.56 mmH2O;11.66士1.33 mmH2O、14.72士2.65 mmH2O;20.46±0.52 mmH2O、16.99±0.81 mmH2O;1.36士1.58 min、2.02±0.36 min;0.82士0.15 mL、2.20士0.24 mL;92.67%±1.97%、25.33%士4.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9水平脊髓全横断损伤制作的NB大鼠模型可操作性强,易量化、可重复,在正确积极的术后护理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使用术后SCI大鼠手法排尿量的变化判断脊髓恢复情况,并以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在膀胱连续灌注下的膀胱压力变化来评价其膀胱状态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我科采用PCDN治疗颈椎病患者295例,其中颈性眩晕患者92例,61例获得2~3.9年(平均2.7±0.52年)随访,男性20例,女性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7.28±10.55)岁,采用改良颈性眩晕及伴随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61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改良评分分别为21.75±1.76、25.00±4.00、24.82±4.38、24.64±4.12分,均较术前(18.06±3.25分)明显上升,有效率分别为96.7%、75.4%、72.1%、72.1%。末次随访时,眩晕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的患者占72.1%(44/61),其中治疗节段包含C3/4或C4/5节段者43例(C4/5 30例,C3/4 4例,C3/4、C4/5 9例);C5/6、C6/7 1例。4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前后眩晕症状复发,复发率占6.6%,其中3例予以保守治疗,另1例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经治疗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17例随访无效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5例患者年龄偏高,术前均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其他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利用PCDN治疗颈性眩晕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选择C3/4和/或C4/5节段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广藿香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醋酸水溶液(40:60);流速为1 m L·min-1;检测波长334 nm。结果毛蕊花糖苷进样量在0.90018.00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低、中、高浓度加样平均回收率在99.9%18.00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低、中、高浓度加样平均回收率在99.9%104.1%(n=3),RSD<1.5%。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广藿香药材质量标准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三氯化锑对泥鳅的急性毒性(96h内)和遗传毒性效应,将180尾泥鳅分别暴露于25.12、43.65、75.86、131.83mg/L三氯化锑溶液连续96 h,每组30尾,分别于24、48、96 h计算死亡率及相应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及安全浓度(SC);将90尾泥鳅分别暴露于10、20、30、40 mg/L三氯化锑溶液96 h,每24 h取尾血,计算微核率。两试验均设立溶剂对照(0.2%乙醇)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三氯化锑对泥鳅的24、48、96h LC50分别为111.686、87.983、60.954mg/L,SC为16.384 mg/L。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三氯化锑暴露组泥鳅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均上升,除10 mg/L三氯化锑暴露24 h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三氯化锑对泥鳅具有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与两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手术的手术相关指标和实验室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胸外科收治的10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行两孔胸腔镜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术中中转开胸率、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 d 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白细胞介素-1(IL-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P物质(SP)、前列腺素E2、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6.49%vs.97.92%)、术中中转开胸率(3.51%vs.2.08%)、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16.02±6.54)个vs.(17.52±5.24)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94.62±40.58)min vs.(157.62±33.62)min]、术中出血量[(114.65±25.94)ml vs.(89.57±22.41)ml]、术后拔管时间[(5.38±1.93)d vs.(3.47±1.07)d]、下床活动时间[(6.22±1.57)d vs.(4.99±1.72)d]、术后3 d VAS评分[(4.86±1.37)分vs.(3.04±0.5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6.24±0.75)ng/ml vs.(6.16±0.71)ng/ml]、糖类抗原125(CA125)[(31.25±4.21)U/ml vs.(30.27±4.92)U/ml]、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1.25±0.42)ng/ml vs.(1.24±0.39)ng/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24.58±5.23)ng/L vs.(10.37±1.24)ng/L]、降钙素原(PCT)[(0.88±0.24)ng/ml vs.(0.41±0.12)ng/ml]、C反应蛋白(CRP)[(19.65±2.73)mg/L vs.(11.25±2.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物质(SP)[(7.63±1.29)μg/ml vs.(18.24±3.24)μg/ml]、前列腺素E2(PGE2)[(146.7±24.93)pg/ml vs.(259.37±34.62)pg/ml]、去甲肾上腺素(NE)[(154.27±32.55)ng/L vs.(268.55±40.93)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不张、肺部感染、持续液气胸、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与两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相似但前者对患者的创伤程度更小,疼痛应激和炎症反应更轻,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