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某综合医院近四年放射诊断检查频次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2年门急诊、住院人数和放射诊断检查信息。使用数据透视表对各种影像设备的检查频次和占比进行统计,并计算各检查项目频次及其占比。统计放射诊断检查的阳性率、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对放射检查人次数与门急诊、住院人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2019—2022年放射诊断检查每年的频次分别为 307 306、 245 418、317 250、325 625人次,累计1 195 599人次;其中CT、X射线摄影、床旁X射线摄影、骨密度、消化道造影、乳腺X射线摄影的占比分别为59.74%、38.04%、1.39%、0.42%、0.21%、0.19%。各年度中,CT在所有放射诊断检查中的占比依次为49.58%、63.40%、60.40%、65.20%。急诊CT和急诊胸部CT检查频次与急诊就诊人次数具有相关性(r=0.63、0.61,P<0.05),非急诊CT检查频次与门诊、住院人次数有相关性(r=0.61、0.66,P<0.05)。CT检查阳性率除2021年最低为79.95%外均高于80%。结论 放射检查尤其是CT检查显著增加,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应重视CT检查正当性的判断。及时统计分析放射检查信息,可为放射检查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颞骨MSCT检查中应用迭代算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颞骨MSCT检查中应用迭代算法(采用iDose算法)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以临床颞骨MSCT常规使用的滤波反投影算法(FBP)的噪声水平为基准,选择合适的离体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改变有效管电流进行扫描,然后分别使用FBP和iDose算法(等级1~7)重建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找出最佳的参数组合。对不同扫描参数和重建方法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计算有效剂量。结果在同一有效管电流下,iDose算法的噪声均低于FBP算法,且随着iDose等级的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的有效管电流下,噪声一般随着管电流的增加而下降。使用100mAs/层、iDose 5算法可以满足诊断要求,所获图像的噪声水平稍低于200mAs/层的FBP算法的图像。冠状位图像的可接受程度稍高于轴位图像。结论 iDose算法可满足颞骨CT图像质量的需求,又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便于操作的方法分析CT图像眼外肌增粗情况,评估其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活动性的相关性,以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设计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116例TAO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眼眶CT影像学资料。方法 利用autoCAD软件计算球后2 mm处各条眼外肌横截面积、眼眶面积以及眼球突出度,分析其与临床活动性评分(CAS)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其对于疾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主要指标 眼外肌总横截面积/眼眶面积(OM/TOA)、眼球突出度、CAS评分。结果 TAO组患者球后2 mm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横截面积以及OM/TOA比值分别为(56.39±22.77)mm2、(43.72±16.63)mm2、(43.51±13.70)mm2、(34.15±7.05)mm2和0.21±0.043,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的(28.47±2.30)mm2、(22.53±2.5)mm2、(28.21±1.66)mm2、(28.21±1.66)mm2和0.15±0.017(P均<0.001)。OM/TOA比值与CAS评分成正相关(r=0.593,P<0.001),眼球突出度与CAS评分无相关性(r=0.086,P=0.361)。依据ROC曲线下面积,得出上述比值≥0.18时判断TAO处于活动期的诊断效果最优,其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53.5%(曲线下面积=0.761,P<0.001)。结论 CT图像上球后2 mm处OM/TOA比值作为一种客观的定量指标,可以对TAO的活动性进行判别,且操作相对简单,联合CAS评分,可较准确地评估病情。(眼科,2018, 27: 333-337)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双能CT碘图用于喉癌及下咽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喉癌及下咽癌患者术前双能CT图像,包括41例T1期、33例T2期、31例T3期、12例T4期。根据CT碘图表现对肿瘤进行TNM分期,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碘图分期结果的准确率。结果 喉癌及下咽癌的双能CT碘图表现为声带或咽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形成和/或病灶部位碘浓聚;根据其CT碘图的表现对各期喉癌及下咽癌进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是T1期97.56%(40/41)、T2期84.85%(28/33)、T3期93.55%(29/31)、T4期91.67%(11/12);CT碘图术前T分期的总体准确率92.31%(108/117),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9,P<0.05)。结论 双能CT碘图可准确显示喉癌及下咽癌的部位、形态及侵犯范围,并进行准确术前T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中,不同管电压对影像质量以及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管电压在80~130 kV范围内间隔10 kV变化,每种管电压设置下自动曝光控制(AEC)范围在-4~4对成人胸部模体进行曝光。测量模体表面的皮肤入射剂量,计算相对噪声值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并估算每次曝光时受检者的有效剂量。结果 皮肤入射剂量为(0.062 9±0.027 4)mGy,有效剂量为(0.012 7±0.004 5)mSv,有效剂量随着皮肤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1)。随着有效剂量的增加,相同管电压下,相对噪声与有效剂量呈负相关关系(r=-0.967、-0.969、-0.968、-0.969、-0.968、-0.970, P<0.01);CNR与有效剂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7、0.987、0.986、0.987、0.988、0.989,P<0.01)。AEC不变时,随着kV值增加,皮肤入射剂量和有效剂量均降低,最大可降低50%和20%;相对噪声值降低,最大可降低23%;CNR增加,最大可增加8%。结论 胸部DR摄影中,在满足影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高kV值可有效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扫描平面内铋屏蔽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中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降低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颅脑、颞骨和鼻窦临床扫描条件,在无屏蔽、1层、2层和3层铋屏蔽覆盖眼部区域时,对标准水模和离体头颅标本进行扫描,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头颅标本每次扫描时的眼晶状体器官剂量.在屏蔽材料和被扫描体间放置5、10、15和20 mm厚的海绵时,使用鼻窦扫描条件采集影像,并测量眼晶状体的剂量.测量水模影像中与屏蔽物为2、4、6和8 cm距离处的CT值,主观评价头颅标本影像中伪影对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 颅脑、颞骨和鼻窦CT临床扫描中眼晶状体的器官剂量分别为24.31、27.60和20.01 mGy.使用铋屏蔽时,均使得眼晶状体剂量有显著下降,但下降幅度随着铋屏蔽物的增加而降低.在各种厚度的屏蔽物时,屏蔽物间隙越大,眼晶状体剂量的降低程度越小,测量兴趣区CT值的增加程度也显著降低.颅脑和颞骨CT扫描分别使用2层和3层铋屏蔽,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眼晶状体剂量分别为47.1%和59.1%;鼻窦CT扫描时,1层屏蔽无间隙、2层屏蔽1.5 cm间隙不影响诊断,可降低眼晶状体剂量分别为31.5%和34.5%.结论 扫描平面内铋屏蔽材料的合理应用,可有效降低头颈部CT扫描中眼晶状体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噪声特征的分析,评价影像噪声特性的适宜表达方式.方法 采用固定管电流量90 mAs,在钼(Mo)和铑(Rh)滤过下,在23 ~ 35 kVp范围内共13个不同的管电压对对比度细节模体CDMAM曝光;采用固定管电压29 kVp,Mo和Rh滤过下,在20~200 mAs范围内10个不同的管电流量对CDMAM模体曝光.对所得CDMAM模体影像分别测量和计算信号区和信号区旁背景区域的标准差、联合标准差、相减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并用软件计算CDMAM模体的影像质量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上述不同条件下计算的背景标准差、联合标准差、相减标准差值的差异,对不同曝光模式下的Mo、Rh滤过2组图像的CDMAM影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在使用Mo靶、90 mAs时,分别采用Mo和Rh滤过,随管电压增加,标准差逐渐增大,相对标准差逐渐减小;采用Mo滤过,背景标准差、联合标准差和相减标准差的中位数分别为10.91、10.34和9.87,采用Rh滤过,上述标准差分别为11.24、10.57和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P<0.01).在使用Mo靶、29 kVp时,分别选择Mo和Rh滤过,随管电流增加,标准差逐渐增大,相对标准差逐渐减小;采用Mo滤过,背景标准差、联合标准差和相减标准差的中位数分别为12.30、11.61和11.05,采用Rh滤过,上述标准差分别为12.29、11.58和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P<0.01).管电流均采用90 mAs,采用不同管电压,Mo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149.14±23.87)分,Rh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 139.16±2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1).管电压均采用29 kVp,采用不同管电流,Mo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149.75±34.85)分,Rh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145.2±3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0.05).相对标准差的数值随着管电压或管电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影像质量上升.结论 相对标准差适于数字乳腺摄影影像噪声水平的表达,也可用于影像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不同乳腺压迫厚度时管电流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全数字乳腺摄影机中采用钼-铑靶滤过组合,对2~7 cm厚度的CDMAM模体选择适宜的管电压,不同管电流量下,进行手动曝光,参数(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量)设定分别为2 cm、27 kVp、10~90 mAs,3 cm、29 kVp、20~120 mAs,4 cm、29 kVp、20~200 mAs,5 cm、30 kVp、40~220 mAs,6 cm、31 kVp、40~260 mAs和7 cm、32 kVp、80~280 mAs,计算图像影像质量因子(IQF)、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平均腺体剂量(AGD)。通过计算品质因子(FOM),找出各种厚度下最优管电流量及对应的AGD。根据2~7 cm压迫厚度下优化参数表和机器在各种厚度下自动曝光特性,列出2~7 cm厚度下自动曝光参数调整表。同时对不同厚度下IQF、CNR和AGD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CNR和管电流量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在钼-铑靶滤过组合下,不同压迫厚度时,随着管电流量增加,AGD线性增加,FOM先增加后下降或平缓变化。AGD和CNR在2~7 cm厚度下均呈高度正相关,r值均>0.97,P均<0.01。AGD和IQF在2~6 cm时呈高度正相关,r值均>0.87,P均<0.01。参考IQF和FOM因子,不同压迫厚度下,管电压和管电流量适宜匹配参数分别为2 cm、27 kVp、20~30 mAs,3 cm、29 kVp、30~50 mAs,4 cm、29 kVp、80~100 mAs,5 cm、30 kVp、80~120 mAs,6 cm、31 kVp、100~140 mAs,7 cm、32 kVp、80~120 mAs。压迫厚度-自动曝光档的设置对应关系为2 cm-1档、3 cm-2档、4 cm-3档、5 cm-2档、6 cm-0档、7 cm--1档。结论不同乳腺压迫厚度下,具有适宜的管电流量范围,临床实践中应选择相应的自动曝光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前,CR、DR等摄影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骶尾椎侧位的摄影中,由于尾骨的特殊结构,在数字化摄影中,其图像效果无法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已成为CR使用中的一个难题[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骨影像资料,其中男800例、女800例,年龄18~80岁。采用MSCT薄层扫描,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鼻骨末端形态8种类型(M型、左侧缺损型、右侧缺损型、拱型、V型、倒V型、锯齿型、平坦型)的占比;利用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骨的冠状面图像,对鼻骨末端形态、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进行侧别、性别间对比分析;将鼻骨划分为6个象限,分析鼻骨孔、鼻骨其他孔的位置占比。结果 (1)鼻骨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男60.00%(480/800)、女48.75%(390/800)]、锯齿型[男12.75%(102/800)、女14.13%(113/800)]和左侧缺损型[男7.63%(61/800)、女11.13%(89/800)],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鼻骨孔出现率为59.93%(959/1 600,例),共1 683孔,其中男性为67.25%(538/800)、963孔,女性为52.63%(421/800)、720孔,男性鼻骨孔出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3,P<0.001);左侧为53.25%(852/1 600)、右侧为51.94%(831/1 600),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0)。鼻骨孔以前中象限最多见,男性为67.49%(650/963)、女性为69.86%(503/720)。(3)鼻骨其他孔总出现率为23.13%(370/1 600)、共506孔,男性为31.13%(249/800)、女性为15.13%(121/8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 < 0.001);左侧为14.88%(238/1 600)、右侧为16.06%(257/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353)。鼻骨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男性为34.49%(119/345)、女性为26.08%(42/161)。(4)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68%(635/1 600),男性为58.38%(467/800)、女性为21.00%(16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3,P<0.001);左侧为34.75%(556/1 600),右侧为33.25%(532/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0)。结论 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