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胡明  汪建军 《安徽医学》2021,42(2):186-189
目的 观察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行PKP治疗的28例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及肋间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各时间点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的变化,来评估PKP在治疗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为椎间隙及椎体周围渗漏,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4~16个月,平均(6.5±2.5)个月。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患者胸背部VAS评分为(7.12±1.32)分、(3.24±1.15)分、(1.84±0.95)分;肋间部VAS评分为(6.89±1.19)分、(3.84±1.09)分、(1.24±0.85)分;ODI评分为(41.48±4.56)分、(19.68±3.72)分、(8.86±3.92)分,椎体矢状面指数为(0.79±0.15)、(0.94±0.24)、(0.91±0.18),椎体后凸Cobb角为(19.65±4.46)°、(10.56±3.64)°、(10.54±3.62)°。5项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胸背部、肋间部VAS评分、ODI术后1天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天进一步降低(P<0.05);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无明显减小(P>0.05);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1天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对于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肋间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正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决定手术体位,手术体位的体位垫和支撑物的安放位置,着力点和固定点,既需要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又尽可能不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及下腔静脉回流,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胸椎骨折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行背后正中切口,患者需取俯卧位。2014年11月本院收治1名患强直性脊柱炎40年的患者,该患者颈、胸、腰椎及髋关节无活动能力,且向胸前强直性屈曲90°。患者因胸椎骨折需行胸椎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P手术治疗44例中上胸椎(T8椎体及以上胸椎)OVCF患者。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1(14.4±6.0)个月。单个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1.5~3.8(2.4±0.5)ml,手术时间28~110(45.4±13.8)min。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均无神经压迫症状;术后发生3例其他椎体再骨折,其中2例再次行PKP治疗,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结论PKP治疗中上胸椎OVCF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髓内脓肿为临床罕见病例,且具有较高的误诊率,本院近期发现一胸椎骨折伴颈段髓内脓肿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99-1200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对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进行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5.23±3.12min,平均出血量855.50±12.30ml;术后患者的椎体压缩百分比和Cobb角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年的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分别为(34.89±10.87)%、(5.29±4.68)%、(5.38±4.47)%,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能够恢复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AF系统内固定与椎管环形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AF系统是一种用于胸腰段骨折的内固定装置。我院1998年10月以来,应用AF(atcas fixation)椎弓根内固定与椎管环形减压技术相结合,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或骨折脱位106例,既能使脊髓神经管道获得彻底减压,又恢复保持了已获得的脊柱正常解剖关系,临床效果非常满意。现将我们对该手术的临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跃仙 《护理研究》2006,20(8):2112-211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由于其稳定可靠的力学特点,在下胸椎及腰椎骨折、肿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中上胸椎椎弓根直径小,与之相邻的解剖结构复杂,重要组织脏器多,给椎弓根螺钉置入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在中上胸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报道很少。我院骨科自2001年3月—2004年5月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2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O骨折分类:B2型13例,C2型6例,脱位均为前脱位。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7例,C级4例,D级3例。结果其中5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者无改善,B级7例中5例有1级改善,2例无变化,C级4例中1例恢复至E级,另3例恢复至D级,D级3例恢复至正常。术后脊椎序列恢复正常,随访表明,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脊髓损伤严重,多合并肋骨骨折及血气胸。如果病情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恢复脊柱序列及稳定性,为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胸椎骨折术后长、短节段内固定系统在矢状面矫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04-06-2012-06期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椎骨折145例,根据采用内固定节段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长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骨折)75例,对照组(采用短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骨折)70例,全部病例经过6~36个月的随访,术后对其骨折椎体进行矢状面矫形的统计,采用JOA评分等指标,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结果采用长节段后路系统治疗胸椎骨折的观察组与短节段固定对照组在术后矢状面矫形的恢复上有显著差异,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预后满意,大部分随访表明无需再次进行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上中胸椎因胸廓肋骨架作用较其他脊柱段稳固,发生骨折脱位必然要有强大暴力,故合并伤多,尤以胸部损伤最多,早期处理不及时可带来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河北省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自1990年6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3例上中胸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合并伤56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9例。年龄13~68岁,平均45.2岁。受伤原因: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