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ZH2(enhancer of zeste 2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subunit)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肿瘤基因组计划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下载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进一步利用Ualcan数据库和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数据分析EZH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EZH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筛选其共表达基因;对EZH2及其共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以明确EZH2的共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相关通路;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及后进展生存期与EZH2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EZ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而EZH2的甲基化程度在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则差异不明显。同时,EZH2的表达水平与年龄、乳腺癌分期及乳腺癌分子分型等因素密切相关。EZH2及其共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核碱基的调节、细胞周期调控、染色体分离、DNA复制、DNA修复等生物学过程,并参与了细胞周期、DNA 复制、M/G1期转化、M期、有丝分裂前中期、ATM通路等生物学通路。此外,EZH2基因表达水平高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及后进展生存期均明显低于EZH2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结论:EZH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同时,EZH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ZH2在乳腺癌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靶向C/EBPα的RNAi慢病毒感染Hep3B肝癌细胞系,构建C/EBPα肝癌细胞系敲减模型。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EBP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检测敲减C/EBPα后对Hep3B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在正常高葡萄糖(NG,4.5 g/L)和低葡萄糖(LG,1 g/L)条件下培养细胞的增殖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葡萄糖浓度条件下在C/EBPα敲减细胞和对照细胞乙酰葡糖胺转移酶(OGT)、乙酰葡糖胺水解酶(OGA)和整个O-GlcNAc糖基化水平。结果 靶向C/EBPα的RNAi慢病毒感染Hep3B肝癌细胞后,C/EBPα mRNA水平下调了(7.5±2.3)倍(P<0.05),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了(8.8±0.25)倍(P<0.001),提示C/EBPα敲减细胞系构建成功;敲减C/EBPα后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在低葡萄糖条件下刺激48 h和72 h,敲减C/EBPα分别促进细胞增殖15.4%(P<0.05)和25.0%(P<0.01);敲减C/EBPα后细胞OGA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高糖和低糖刺激24 h和48 h时分别下调了70.1% (P<0.01)、51.4%(P<0.05)和61.2%(P<0.05),整体O-GlcNAc糖基化表达水平上调,在低糖刺激48 h时升高80.6%。结论 敲减转录因子C/EBPα可以提高细胞整体O-GlcNAc糖基化水平,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9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并观察G9a 抑制剂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 和Oncomine 数据库分析G9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选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和MKN-45 为研究对象,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细胞中G9a 蛋白表达水平,以G9a 抑制剂BIX01294处理胃癌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 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和集落形成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G9a 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其高表达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BIX01294 能使胃癌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间连接消失,甚至细胞皱缩、变圆、脱落等。BIX01294 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集落形成和胃癌细胞的增殖(均P<0.05),同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P<0.05)。结论: G9a 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水平表达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抑制G9a 的表达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我国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晚期病人仍然表现出极差的生存率,因此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相当重要。miR-17-92基因簇作为被研究最多的microRNA,被发现在各种癌症中过度表达,其作为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的研究已取得不小的进展,文章旨在探讨外周血中miR-17-92基因簇在胃肠道肿瘤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尾型同源盒2(caudal type homeobox 2,CDX2)在胃黏膜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XR和CDX2在30例慢性胃炎、50例IM、6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FXR和CDX2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肠化生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利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FXR和CDX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IM和胃癌组织中FXR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8.0%和38.3%,较慢性胃炎组织(13.3%)均显著增高(P<0.05)。与IM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FXR表达显著下降(P=0.040)。FXR高表达与IM患者肠化生程度较重(中重度)相关(P=0.025)。FXR高表达与胃癌患者分化较好(中高分化)相关(P=0.003)。IM和胃癌组织中CDX2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6.0%和26.7%,较慢性胃炎组织(6.7%)均显著增高(P<0.05)。与IM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CDX2表达显著下降(P=0.035)。CDX2高表达与IM患者肠化生程度较重(中重度)相关(P=0.004)。CDX2高表达与胃癌患者分化较好(中高分化)相关(P<0.001)。FXR和CDX2表达在慢性胃炎、IM、胃癌组织中均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FXR和CDX2在IM和胃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且显著正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IM和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原发性肝癌的潜在病因繁多且起病隐匿,病情的进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免疫治疗与靶向药物治疗一直是作为肝癌常规的非根治性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耐药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16s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微生物组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肝脏与口腔、肠道菌群的联系逐渐明确,口腔与肠道的菌群调控为该病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综述了口-肠-肝轴的微生物理论基础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上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溃疡的一线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作为消化科最常用的处方药,其使用量正逐年增加,随着药物的长期使用,近年来各种不良反应相继被报道。其中多项研究表明,PPI的使用将造成胃肠道菌群的紊乱,并与肠道感染风险升高呈正相关。本文就PPI与胃肠道菌群的关系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